“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急需錢用,於是向我借10美元,可是我隻有5美元,而且這5美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怎麼做?”孩子們歪著頭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我也很需要錢,我不能借給朋友。”有的說:“朋友比我急需用錢,應該借給朋友。”還有的說:“朋友比金錢重要,我應該想辦法幫朋友湊10美元。”孩子七嘴八舌地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一直到最後,她往往都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為通過孩子的答案,她從中掌握了孩子的內心想法,難道還有什麼事情是比這更重要的嗎?可以說沒有了。
其實,做母親的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母親一定要用大人處理問題的方法要求孩子,那麼,勢必會發生許多親子關係上的問題和不愉快。所以母親應該學會試著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用孩子的目光來了解和認識孩子,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教-=產之道。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經常聽到母親這樣抱怨:“孩子什麼事也不願和我講。”而孩子卻訴苦說:“父母不理解我們的需要,他們想說的就說個沒完,而我說時他們卻心不在焉。”這種情況是比較普遍的。其實孩子有許多事情、感受或者小秘密是很想跟母親訴說和分享的。但是,母親卻對他們的事情經常表現得不耐煩。因為,對母親而言,給孩子最優越的物質生活,就是給予了他們最好的生活。然而,媽媽們卻忘記了關注與孩子之間的心靈交流。
正如毛主席在一首詞中寫的那樣,“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試想,一架橋梁,尚且能將長江天險變成通途大道,那麼,更何況是親子關係呢!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母親和孩子之間有沒有溝通的橋梁。
一位教育學家說,一般情況下,孩子的意見得不到及時交流,主要責任在於母親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或掌握不好溝通的火候,甚至有的母親認為對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結果卻適得其反。因此,不是孩子不願意跟母親溝通,而是母親沒有給孩子機會。請問,如果母親不願聽孩子講話、不和孩子談心,那麼又如何了解孩子呢?不了解孩子,你又怎麼可能幫助教育孩子呢?
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也是家庭的希望。為了孩子能快樂健康地成長,母親應該以平等的態度,敞開心懷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溫馨的家庭環境。
有一個11歲的男孩子,父母離婚之後,他就一直跟著爸爸生活。由於單位效益不好,爸爸就不再給他零花錢了。孩子由於經濟縮水,所以對爸爸就很反感。爸爸說什麼他都不聽,事事與爸爸對著幹。這位父親說,為了孩子學習、生活得愉快,他經受的艱辛都不讓孩子知道,沒想到孩子現在這樣對待他。
後來,孩子就離家去了媽媽那裏,媽媽離婚後一個人獨立生活,白天出門工作,晚上回家做飯和孩子暢談一天的勞作和艱辛。不久之後,孩子又回到了爸爸身邊,這次孩子變得竟十分乖巧,不但不要零花錢了,而且還學會了省吃儉用。爸爸對此很納悶,於是,就電話聯係了孩子的母親。
媽媽告訴他說:“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問題,你隻要去跟他溝通,他就會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溝通啊!”爸爸聽了恍然大悟,以後特別注意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結果,孩子身上許多逆反的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如果這位父親以前就能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就會理解父親,改變自己對父親的錯誤態度了。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明智的媽媽。
曾經在一期電視訪談節目中,介紹了一位媽媽的“失敗”曆程。這位媽媽是一所學校的高級老師,她培養過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畢業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可是她唯一的兒子,竟成了她的一塊心病。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他讀書認字。當孩子上初中時,就被安排到自己的班級裏,方便給他特別的照顧。也正因為如此,孩子的壓力也更加沉重。
每當媽媽在課堂上提出疑難問題,同學們都回答不出來的時候,她就會點名讓兒子來作答。如果兒子也回答不出來,她就仿佛受了羞辱一般,對孩子雷霆大怒,讓孩子在全班同學麵前顏麵掃地。
一天晚上,兒子做完了功課,就來到媽媽的房間說:“媽媽,我已經長大了,請不要在同學麵前打我了,好嗎?”誰曾料,母親板著麵孔回答說:“是不是你翅膀長硬了,媽媽就不能管你了?我告訴你,以後你要是還敢在班裏給我丟人現眼,我就不光是打你這麼簡單了。”兒子帶著滿腔的怨恨和委屈回到自己的臥室。幾天之後,媽媽在課堂上又叫他回答問題,他答不上來,媽媽再次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撕碎了他的教科書,並狠狠地砸在他的頭上,口中罵道:“看我不砸醒你這榆木疙瘩的腦袋。”那一刻,兒子落淚了。下課後,他小心地撿起被母親撕碎的課本,裝進了書包裏,開始了生平第一次逃課。
一直到深夜,母親才在江邊找到了他。他本以為,媽媽會展開雙臂向他奔來,並敞開心扉接納他。然而媽媽見到他之後,竟然惡狠狠地說道:“有本事跑到江邊,怎麼沒本事跳下去啊!”兒子強忍著淚,跟著媽媽回家了。
從此之後,兒子就仿佛換了個人似的。經常出入酒吧、舞廳,甚至還跟不良少年打群架。盡管母親加強了看管,可是隻要稍不留神,他就跑到社會上去了,即便把他留在教室裏,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直到有這麼一天,母親怒衝衝地跑到兒子跟前,把一份不及格的考卷揉成一團,正要砸向他時,兒子終於爆發了,他一抬手擋住了母親的胳膊,另一隻手就直撲母親的脖子,一直把母親逼到窗台邊,母親漸漸地不能呼吸了。兒子大聲疾呼:“我受夠了,我受夠了。”同學們看到他將要置老師於死地,於是就一起把他拉開了。母親頓時癱坐在了地上。兩行熱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滾了下來。她萬萬沒有想到,兒子竟然會這麼對待她。
此後,兒子開始流浪生涯,母親則終日以淚洗麵。後來經心理專家的開導,母親才清醒地認識到,原來問題出在缺乏與兒子的心靈溝通。
一天深夜,母親接到了派出所打來的電話,她立刻趕了過去。原來兒子為了生活,竟幹起了偷盜的營生。念在他是初犯,又是偷盜未遂,因此法外施恩,讓母親把他認領了回去。
可是就在這時,兒子卻寧願坐牢也不願跟媽媽一起回去。媽媽失聲痛哭地跌在地上,緊緊地拉住兒子的衣襟,哽咽著道:
“媽媽知道錯了,原諒媽媽,再給媽媽一次機會吧。”最後,在警方的調解之下,兒子才跟隨母親一起回家了。
看完這個故事,實在令人百感交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母子之間就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嗎?難道就非要把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弄到如此尷尬的地步嗎?難道母子之間就真的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了嗎?不——有辦法的,那就是溝通、交流。溝通就像一貼溫補良藥,可以撫平一切傷痕。
母親和兒子回家之後,進行了一次徹夜長談,並由此達成了共識。兒子還是媽媽的好兒子,媽媽還是兒子的好媽媽。後來,兒子考取了大學,媽媽滿意地笑了。其實,隻要把話說明了、說透了,問題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那麼,媽媽應當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1.從心理上重視孩子的想法有些媽媽雖然表麵上顯得很重視孩子的想法,可是,並沒有上升到心理層麵,那麼,這種流於形式的做法隻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所以,要想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必須從心理上重視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體驗,並認真加以理解和評價,將會對孩子今後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方法切合實際、合乎情理母親與孩子交流思想情感要實事求是。無論是批評、表揚和評價,也無論是談論家庭和社會問題,都要切合實際、有理有節。不能跟著感覺走、隨著性子來。比如,母親批評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不應這樣說:“笨蛋,我已經說過一千次了,為什麼還不改?”這就是誇大其詞,於事無補。如果經常運用切合實際、合情合理的溝通方法,那麼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強教育效果。母親可親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會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來。
3.語言清晰、明確“好吧,你玩一會兒,就回來做作業。”這“一會兒”是多長時間,孩子有他的打算,母親也有自己的要求,兩者不一致,結果產生衝突是必然的。同樣,孩子言語不詳的話也會帶來麻煩。如孩子說:“媽媽,這個雙休日我們幾個同學到碧水潭去玩玩,行不?”母親不應馬上明確表態。因為孩子和幾個什麼樣的同學去,具體怎麼安排的,什麼時間回來都不清楚。母親與孩子間產生的許多問題和矛盾,往往是由於言語不詳、語義不清、模棱兩可、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溝通要成功、有效,言語就要清楚具體。
總之,溝通是母親在親子教育中的必修課。隻有深入貫徹了溝通交流的精髓實質,家庭教育才能其樂融融,母子關係才會其樂融融,孩子也才能其樂融融地成長。
良藥不一定苦口中國有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所以,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喜歡板起一副冷冰冰的麵孔,對孩子“耳提麵命”,仿佛隻有如此才算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建議。殊不知,治病的藥其實未必一定要苦口,衷心的建議也未必要逆耳。
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所說:“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隻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情景喜劇《家有兒女》裏的媽媽——劉梅,當她得知兒子劉星在學校犯了錯誤時,就氣急敗壞地拿起“武器”要揍他,口中還念念不忘地嚷道:“今天我要不修理修理他,他就長不了記性。”其實,劉梅的舉動正代表了廣大媽媽的行為。倘若劉梅的行為是有效的,那麼,劉星就不會接二連三地犯錯誤了。這個故事也正說明了:“暴風驟雨”式的教育未必能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因為,媽媽的“強權”做法會讓孩子產生抵觸的情緒。所以,表麵上征服了他們,其實,他們在內心中將醞釀一場更大的“挑戰”。在孩子們看來,迫於無奈的“投降”隻是權宜之計,對媽媽的讓步,就意味著自己的軟弱和不自主。因此,他們會為了捍衛自身的權益而“奮戰”。
我們經常聽到媽媽們抱怨說:“我的孩子真是讓人頭疼,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去做,真是搞不懂,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其實孩子們什麼都沒有想,他們隻是不習慣媽媽的那種“強權”管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媽媽越是嚴厲,孩子也往往更加叛逆,甚至變得蠻不講理。
明明是個聰明的孩子,平時也很乖巧。有一次,他跟媽媽到姨媽家去玩時,卻發生了不和諧的小“插曲”。
到了姨媽家後,由於媽媽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姨媽了,所以難免和姨媽聊得時間長了點。本來明明和姨媽家的表妹玩得很好。可是快到吃飯的時候,明明嚷著要回家。媽媽正跟姨媽聊到興濃處,也沒有心情理明明,隻是隨口說了句:“去!去!去!一邊玩去,沒看見大人正說話嗎?……”沒想到明明一改往日的態度,躺在地上就撒起潑來。這還真讓媽媽下不來台,媽媽掄起巴掌就在明明的臉上留下一記“五指山”的印痕。這下明明更不依了,姨媽隻好讓他們母子回家了,一次好端端的聚會就這樣在不和諧的氣氛中收場了。
其實,如果媽媽能客氣地用溫和的語調征求孩子的意見,也許就不會發生不愉快了。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媽媽不妨先放下“打罵”或“粗暴”的管教方式,嚐試一下使用溫和口吻,表示重視孩子的意見,友好地建議說:“你不是很想念姨媽的嗎,姨媽也想你啊,姨媽做了很多明明愛吃的菜,你想不想吃啊?”或者說:“媽媽想和明明商量一下,可不可以吃了午飯再回去呢?”這樣孩子就會很認真地考慮和關心你提出的問題,從而避免了尷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犯錯和學習的過程。因此,麵對孩子的問題,媽媽不能動輒發脾氣,或者情緒失控的體罰、打罵孩子。而是應該以理解、體恤和寬容,撫慰孩子、教育孩子。唯有如此,才能夠做到理智、平靜地麵對和處理孩子身上的問題。
也許,有的媽媽會說,“我家那個‘搗蛋鬼’不要說理解教育了,就是一天打他8次都不起作用。我就怕給他點陽光就燦爛,以後就更不好管教了。”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麵的。根據教育專家研究表明,粗暴的教育方法有以下的弊端:
1.粗暴的方法能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多數孩子都害怕批評,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一旦受到了父母的斥責,這種負擔便會轉化為巨大的“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考慮到媽媽將會用何種方法處置他,而變得焦慮不安,精神緊張。同時,自我保護的本能,又會促使孩子做出“心理防禦”,以至於在媽媽麵前不敢也不願道出真情,然而迫於壓力他又不能說出真情,最後隻能胡編亂造以求蒙蔽過關。長此以往,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僵。
2..粗暴的方法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常有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受到媽媽過分嚴厲的斥責,可以說,他們是伴著訓斥聲長大的。在這些孩子眼裏,媽媽不可親近,而且令人憎恨。由於情緒的強烈對立,所以對媽媽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絕。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調皮搗蛋與媽媽對著幹。可見,嚴厲斥責隻能使孩子的對立心理更趨激化。
3..用粗暴的方法與孩子談話,將增加媽媽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那些熱衷於保持媽媽的顏麵,對孩子聲色俱厲地訓斥,往往會阻礙媽媽與孩子之間心理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
總之,用粗暴的方式與孩子溝通,隻會讓媽媽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走越遠。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媽媽就應該換一種合理的教育方法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商人穿著一件貂皮大衣,在店外徘徊。天空中,有兩位神仙飄過。其中一位藍袍神仙說,我能讓商人自己把大衣脫下來,說罷就卷起一陣狂風,而商人則把大衣裹得更緊了。此時,紅袍神仙笑了笑,就默念符咒,喚來一輪暖日。不一會兒,商人就自己把大衣脫了下來。
這個故事說明了,與其風刀霜劍嚴相逼,倒不如送他一點溫暖與陽光。這樣也許會有驚人之喜。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一味地粗暴打罵,往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隻有溫和的交流才有助於促進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從而使孩子尊重媽媽、信賴媽媽,自覺自願地接受媽媽的批評和教育,從而克服自身的缺點和不足。
孩子是媽媽最大的財富當今社會中,職業女性越來越多,她們終日勞碌於工作,整天拚命賺錢。在她們的心中,隻有賺很多很多的錢,可以讓孩子住豪宅、乘豪車、上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生活,隻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地愛自己的孩子。其實,她們卻忘記了,媽媽的愛有時也許隻是多抽出點時間陪陪孩子。
很多年前,電視中播放過這樣一條廣告。
一個小女孩考了100分,她很想和媽媽一起分享這份快樂和喜悅。但是,她知道媽媽很忙,於是,就抱著考卷和獎狀,躺在床上等媽媽回來。然而,不知不覺中,小女孩睡著了。媽媽回來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等小女孩醒來的時候,她發現枕邊有一張字條,上麵寫著“寶貝,媽媽愛你。”廣告結尾時,小女孩的眼神是空洞的,是複雜的。字幕中打出,“愛,就多一份守候。”是的,我們不得不承認,高速發展的生活節奏,讓媽媽失去了很多和孩子在一起的寶貴時間。但是,無論怎麼忙碌,媽媽總要抽出點時間給孩子。
英國教育家特·梅森說:“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孩子已經變得無足輕重。因此,作為父母應當多陪陪孩子,陪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位剛下班回家的母親,臉上寫滿了疲倦。女兒問母親一天的工資是多少,母親有點不高興地說30元。
女兒聽了以後叫媽媽借她10元,媽媽很氣憤地說自己工作這麼辛苦,一天也才30元,你這孩子肯定要把我的錢拿去買什麼玩具,於是就沒好氣地叫女兒馬上回房間睡覺。待母親冷靜下來以後,便來到了女兒房中,答應給她10元錢。
:女兒聽了很高興,她一下子從床上跳了下來,從床底下掏出一個儲蓄罐,然後把裏麵的錢幣全都倒了出來。接著,就很認真地一毛、兩毛、五毛、一塊地數了起來。此時,媽媽更加氣憤了,問女兒道:“為什麼自己有錢還叫我再給你?”女兒頭也不抬,一邊數錢一邊回答說:“我這裏錢還不夠。”當女兒數足了20元錢的時候,她高興地笑了起來,滿心歡喜地說:“媽媽,現在我有錢了。我有30元錢,媽媽,我要用這30元錢買下你的一天,讓你陪我玩。”媽媽聽到最後這句話時,頓時淚如泉湧。她緊緊地把女兒抱在了懷裏……
以上的故事並非是個例,而是集中反映了廣大家庭的境遇。
媽媽掙錢養家,本是無可非議的事情,可是,孩子與金錢,孰重孰輕呢?
孩子的健康成長絕不是僅靠一點富足的物質生活就能滿足的,他們需要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現在,很多母親把掙錢當做了生命的唯一需要,她們會工作到很晚,也會應酬到深夜;她們會關心這個月的銷售業績是否會提高;她們會關心今天的股票會不會上漲;她們會關心哪個商店的化妝品更好;會關心哪個商店的服裝更時尚,而唯獨缺少的就是與孩子心靈的對話,缺少陪孩子唱兒歌、講故事、玩遊戲、捉迷藏的時間。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到童年的生活。那時候,家裏很窮,但是生活卻很幸福。媽媽在農田裏勞碌了一天,晚上吃罷了飯,就在院裏鋪一張蘆葦席,我們全家都躺在上麵。有時候,媽媽會給我和弟弟說她小時候的故事,或者教我們認識星座,總之,生活得快樂極了。所以,幸福的生活對孩子來說,並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隻在於一家人是否能每天生活在一起。
根據兒童心理專家的研究發現,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重視。雖然,身為媽媽的你,或許在為了生計而奔波,為了改善生活環境而努力,但是,這些都不是你忽視孩子的理由和借口。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因此,不管有多忙,媽媽也一定要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給他們唱一首兒歌,或者做一次遊戲,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實際上不僅給孩子提供了向媽媽學習的機會,還會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增進家庭的和睦。
當然,媽媽不應該把陪伴孩子當做一件任務去完成,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讓孩子感到媽媽的熱情和真誠。也許在一起的時間,隻是幾分鍾這麼短暫,但是由於你的真心付出,孩子們還是會認為像是二十四小時守候那麼漫長。
其實,孩子的期望很簡單,並不像某些媽媽認為的那樣奢侈。無論是名車豪宅,還是出國上名牌大學,這些無非是母親的一廂情願,而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隻是媽媽的懷抱和關愛。
所以,請不要再用“我很忙”為借口,請不要再用“我要掙錢”為理由,而忽略了孩子們。多一點時間,多一份關愛,就是多一份溫暖。
媽媽不是全職保姆20世紀80年代,日本拍攝了一部動畫片,講述了一隻狐狸的成長過程。當小狐狸長到一定年齡之後,老狐狸就會把小狐狸逐出家門,讓它自己學習生存的技巧。小狐狸經過一番磨難之後,終於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其實,媽媽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但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就是人有太多的感情。血濃於水的親情,讓媽媽們心甘情願地給孩子當起了全職保姆。殊不知,正是出於愛的關心,卻最後把孩子變成了沒有主見、膽怯怕事和依賴性很強的人。
詹尼是個乖巧的小女孩,因為爸爸工作忙,常年不在家。詹尼便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媽媽每天接送詹尼時,都會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連喝牛奶插吸管這樣的事,她也不讓孩子做,總之一切的事情都由她全權負責。
每天早晨詹尼來幼兒園後,從不主動去玩玩具或進行戶外活動,而是四處遊蕩,非要等老師指定她去玩什麼,她才去。每當老師請她進行選擇時,她便猶豫不決,事事都要由別人做決定,自己無法做決定。
一天早上,媽媽正忙著做早餐,沒時間給她穿衣服。於是就讓她自己穿。結果,她穿了老半天也沒穿好,最後竟哭了起來。
從這時起,媽媽才感覺到,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了。
從那天開始,媽媽就有意識地讓詹尼自己脫衣服、穿衣服、係鞋帶。吃飯時,也不像從前那樣,把飯盛好端到她麵前了,而且吃飽以後,再讓詹尼收拾,洗刷碗筷,媽媽盡量把詹尼自己的事情都交給她自己來做。
經過三個月的“殘忍”教育,現在,詹尼已經是個獨立自主的孩子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斷,不再是絕對聽話,叫她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傻”姑娘了。
從案例可以看出,詹尼從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傻”姑娘,到獨立自主的轉變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人就是媽媽。不可否認詹尼的媽媽是一個十分細心的人,在詹尼未發生改變之前,她總是事無巨細地替詹尼考慮得十分周到,孩子不管幹什麼,她都事先考慮到,替孩子做好,從不讓孩子自己做,更別說讓孩子自己作決定了。然而,她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殘酷地剝奪了孩子的動手權利,結果造成了詹尼連衣服也不會穿的惡果。
好在母親能及時發現問題的所在,並及時地予以了更正,才換回了詹尼的“獨立自主”。
研究表明,一個經常自己做決定的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會表現出堅強的毅力和靈活的思辨能力。所以媽媽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擺脫全職保姆的溫暖外衣,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做屬於自己該做的事情。
王太太是一所中學的數學教師,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該“放手”時就放手。
每天她做飯的時候,大女兒就會幫著擇菜、洗菜。等飯菜做好後,小女兒和兒子就會主動地端菜、盛飯。吃罷後,她們三人就會收拾餐桌和洗刷餐具。
一天晚飯過後,王太太在書房批改作業。小女兒便輕輕地走了上前,跟媽媽說:“媽媽,學校留給我們的作業太難了,您幫我完成行嗎?”敏而好學、勤學好問,應該幫助和表揚,更何況孩子問的是關於學習的問題,身為一名母親又怎能拒絕孩子的求教呢?於是,王太太就準備幫助孩子解答問題,可是,當她翻閱了孩子的課本之後,她改變了主意。
王太太回答說:“媽媽也不太會。你一定能想出比媽媽更好的方法。而且,老師也希望你自己獨立完成。如果你實在做不出來,可以去問老9幣,老師比媽媽解釋得更好。”女兒聽後,臉上立刻露出了不高興的表情,怏怏地回屋了。
王太太則故意裝作無動於衷的樣子。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王太太經過女兒房間的時候,從虛掩的門縫中,看到女兒還在不停地翻著厚厚的書,絞盡腦汁思考著老師留下的難題。看著女兒辛苦的樣子,她不禁心軟了起來,就在她準備敲門而入的時候,就聽女兒高興地喊出聲來,說道:“終於做出來了”。
從那之後,女兒就再也沒有因為作業向王太太求助過。她總是通過翻百科全書或者查閱相關的書籍自己解決問題。如果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她就會直接去問老師。
通過這種方式的教育,王太太不僅培養了孩子自學的能力,還幫助孩子養成了主動做事的良好習慣。當有人問起王太太對孩子是否太苛刻時,她回答說,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情,以及自己能做什麼事情,這是他們自立的關鍵。
自立、自強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麵對的問題。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不能自立就不能生存,不能自強就不能壯大。而培養自立、自強的關鍵,就在於媽媽是否敢於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
很多母親認為,小孩子做不好事情,要他幫忙做事,結果隻會越幫越忙,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所以還是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做才比較放心。
動畫片《蠟筆小新》中的小新,在一次幫媽媽整理房間時,就是通過再三央求,才得到媽媽應允。結果,小新還是把物品弄得一片混亂,害得美芽辛苦地做到了半夜。
也許,在大人的眼中,小孩子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調皮搗蛋鬼,隻要一放鬆看管,就會弄得雞犬不寧。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孩子渴望動手做事的強烈欲望。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一出生就會做很多事情,並且把它們做得臻於完美。孩子們也不例外,他們需要鍛煉的機會,哪怕把事情做得糟糕透頂。但是隻要他們動手去做了,就一定會有收獲。
就像《蠟筆小新》中的故事一樣,難道美芽會不知道小新是個調皮鬼;難道她不知道小新會把物品弄得一團糟;難道她會不知道答應小新的請求就預示著自己將要付出雙倍的辛苦?想必這些後果,美芽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既然知道,她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其實,原因就是,她希望給小新動手做事的機會。因此,每個媽媽都應該以美芽為榜樣,在悉心照顧孩子的同時,也給孩子一次動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