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需要一個輕鬆、舒適、溫馨和快樂的生活環境。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家庭環境。家庭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一個充滿了歡聲笑語的遊樂場,他可以像一隻自由飛翔的烏兒,穿梭在父母親的懷抱中。一聲親昵的呼喚、一聲呢喃的稱讚,都足以在孩子的心底綻放最美麗的花朵。
家庭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天堂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幽默、輕鬆的家庭有利於孩子創造性的發展和快樂成長。孩子在家庭環境裏進行創造性活動時,可以避免受到嘲笑或幹擾,從而能自由自在地專注於自己的活動,並從中感受活動的快樂。
同時家庭中洋溢的歡聲笑語,也能讓孩子笑臉盈盈、心情愉快,誘發孩子產生進取的激情和向上的力量。所以良好的家庭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天堂。
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最好的老師是母親。”因為母親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母親的情操、理智、修養,直接影響著孩子。在每一件具體事情上,母親的一言一行給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往往勝過老師的幹言萬語。
蘇東坡小時候,有一次母親陪他讀《漢書·張湯傳》。張湯是西漢武帝時期著名的酷吏,他執法嚴格,剛正不阿,因此得罪了很多朝中達官顯貴,所以他們便欲將其處之而後快,於是就密告張湯勾結商賈、貪贓受賄。武帝聞聽勃然大怒,便下令將其嚴懲不貸。張湯深知必死無疑,就跪在母親跟前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張母回答說:“大丈夫為國盡忠,乃生死事之。”張湯聽罷,便自殺身亡了。
蘇東坡讀到此處,轉身問母親說:“如果有一天,我也和張湯一樣,媽媽會怎麼做呢?”母親笑了笑,撫摸著他的頭說:“既然我兒能做張湯,我又為何不能做張母呢?”東坡聞此,會心而笑。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能不為蘇母的大義、大道、大智所深深地折服。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試問,天下有哪位母親能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死在自己麵前而無動於衷?常言說,人生三大悲哀,其中就有老年喪子。然而蘇東坡的母親卻能說出自己願做第二個張湯之母,這就足以體現出一位母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所表現出的偉大人格魅力。
其實中外古今很多成功人士,他們都直接地受教於良好的家庭環境,從而取得了人生的輝煌成績。
愛迪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發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發明2∞0多種,因此被譽為“發明大王”。他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富於幻想和愛動腦筋,特別喜歡鼓搗科學小把戲。
愛迪生隻上過3年小學,而這三年讀書生活還是在淘氣中度過的,他被校長認為是貪玩而被開除出校,這使愛迪生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然而他的母親最了解兒子的濃厚興趣,她不認為兒子的興趣是不務正業。
母親專門在地下室裏為愛迪生開設了簡易實驗室,支持孩子的科學小試驗,從而使愛迪生的發明創造能力得到了激發。12歲那年,他借在火車上賣報的機會,又偷偷地在火車上做試驗,結果差點使列車爆炸了。車長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記耳光。這一記耳光使愛迪生落下了終生的殘疾。後來耳聾的他又當過電報員,繼續學習和研究。1862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假如沒有母親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為他提供的自由環境,恐怕愛迪生即便具有好的天資也不會成為大發明家的。
用愛迪生自己的話說:“我的成功與母親的支持,以及所生活的家庭氛圍是分不開的。”所以,作為母親一定要懂得家庭氛圍的重要性,不要把家庭變成死氣沉沉的地窖,使孩子整日都在壓抑陰暗的環境中生活。
那麼母親應該如何讓家庭變得生機盎然、生氣勃勃呢?
1.幽默是製勝的法寶幽默不僅表現了母親的修養,更能為活躍家庭氣氛錦上添花。
一位母親麵對即將出國留學的女兒,心中充滿了依戀和不舍。女兒看穿了她的心思,說:“媽媽,不要擔心,我會經常回來看望你的。”母親裝作一副無奈的表情說:“女兒愁,女兒愁,女兒大了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了愁。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女兒大了,翅膀硬了,就中國這麼大的地方也留不住了,更別說留在媽媽身邊,還是到外國去‘流’吧!”後來女兒回國探親,她和母親談起同在美國留學的哥哥,說哥哥想娶個黑人姑娘。母親不由大吃一驚。“媽媽怎麼還有種族歧視?黑人女孩是黑珍珠,身材好極了,長得也漂亮。我倒沒有種族歧視,”母親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我就擔心他們以後生個孩子,送到北京來讓我們帶。萬一哪天晚上斷電四周全是黑的,找不到孫子那不急死我!”女兒連忙說:“那沒關係,斷電的時候你就叫孫子趕快張開嘴巴,那不就找到了!”在母女之間這場溫情脈脈的唇槍舌劍中,母親顯示了她開闊的胸襟、年輕的心態和幽默的天性,而女兒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番“唇槍舌劍”為久別重逢的母女增添了一份格外的喜悅,也使家庭處處洋溢著溫暖。
2.鏡子折射出的笑容現代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作為一名母親,白天在外忙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做飯、照顧孩子,所以巨大的壓力經常讓母親愁眉不展。但是不管怎麼樣,請母親一定不要把愁緒和愁容帶到家裏來,因為這樣會把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孩子。因此有人提議母親要隨身帶一麵鏡子。當然,這麵鏡子可不是讓母親用來描眉施粉的,而是讓母親在進門前,對著鏡子笑一笑,擺脫一天的疲憊和愁容用的。正所謂,笑比哭好,更何況是為了孩子。
3.好心態、好家庭、好孩子要創造和保持美好和諧的家庭氣氛,母親就要克服情緒上的隨心所欲。母親在喜怒之間,應隨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力求保持一種平和、明朗、樂觀的心境。千萬不要把憤怒、怨恨、沉鬱等消極情緒傳染給家庭和孩子。
4.笑對人生,快樂一生笑話中有自嘲、有寬慰、有機智、有純真,雖然笑話的內容不同,方式不一,效果卻同樣神奇。比如遇到孩子生悶氣,母親不妨說句“天氣預報可是晴天啊,怎麼多雲轉陰啦!”趕上雙休日,全家聚在一起,講講故事,說說笑話,這樣既有教育孩子的作用,又給家庭平添了不少樂趣。
總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快樂天堂,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是每個母親義不容辭的責任。
給孩子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前不久,從電視新聞中看到一則中學生集體離家出走的報道。看完之後,內心許久不能平靜。尤其當孩子麵對鏡頭時,發出的那句振聾發聵的呐喊——“家裏太壓抑了!”仿佛是一枚重磅炸彈,頃刻間,把一切有關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炸成了粉末。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很顯然,這群離家出走的少年,選擇用爆發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抗議。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通過爆發的方式宣泄內心的不滿,那麼就隻能默默地獨自承受了。
記得上大學時,曾讀過一本法國著名小說家阿爾貝.力口繆寫的《局外人》。故事講述了主人公——莫爾索對所有的事情都漠不關心,包括對自己。
在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他也無動於衷,糊裏糊塗地參加完母親的葬禮,第二天他去了海濱浴場碰到了從前的女同事瑪麗,兩人一起遊泳,晚上又看了一場滑稽電影,電影的情節使兩人笑得前仰後合。莫爾索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那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他對想升他職的老板說:“您也和別人一樣,不願意改變生活吧!”戀人問他愛不愛她時,他回答說:“這有什麼關係嗎?”在海邊他用槍殺了人,法庭上法官問他為什麼殺人,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陽光太刺眼了。”每次看到這裏時,我都會感到心靈的震顫,這種戰栗不僅來自於主人公的冷漠,更來自於現實生活,來自於正在成長的下一代。
幾年前,在日本曾發生過一起中學生連環殺人案。當有人問這個沉溺於遊戲的中學生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犯罪時,他驚訝地反問道:“反正隻要再投進硬幣,他又會活過來,這有什麼關係呢?”這個孩子因為沉迷於遊戲,不能將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區分開來,最終產生錯覺,把現實生活當成了遊戲,釀成了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而造成這場悲劇的根源,就在於對生活的漠然。
近年來,中國孩子們沉迷於網絡虛擬遊戲所帶來的危害,也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孩子們為了逃避殘酷的現實生活而選擇了虛擬的遊戲世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東西,在遊戲或虛擬空間中都能實現,於是便心甘情願地被“俘虜”了,快樂地成為“遊戲”的奴隸。
現實的壓抑讓孩子們的心靈產生了扭曲,變成了莫爾索的複製品。他們不僅承受著學校的壓力,還要承擔來自家庭的壓力,可以說,孩子們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他們就是一副任人擺布的木偶。所以當我們為孩子的現狀感到憂慮和擔心時,是否考慮過,是什麼原因讓原本幸福得像花兒一樣的孩子們,變得如此冷漠、如此狂躁。
追根求源,就是父母“侵略”了孩子們的時空。當孩子們出生後,就像一輛列車,沿著父母早就鋪好的軌道上前行。他們沒有中途停下來休息的權利,更沒有隨意轉彎的權利,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乖乖地向前!向前!一直向前!
孩子的快樂生活,就這樣被無情地轉化成了機械和麻木,猶如一口破舊的老鍾,喪失了年輕的活力。
清代著名詩人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記載:“有以文入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天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其實,現在的孩子就好比是這些被“斫其正、刪其密、遏其生氣”的病梅,而操刀者就是疼愛孩子的父母親。
倘若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還給孩子一點空間”的重要性和侵占孩子空間的危害性,那麼無論是少年集體離家出走,還是像《局外人》莫爾索一樣冷漠無情的悲劇,都將會繼續上演。
做父母的總以為,給孩子最好的衣食住行,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了。其實不然,給孩子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比讓他天天吃肯德基還要幸福快樂。因為當孩子徜徉在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天地裏,他們便可以率性地表達自己的心願和體會。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裏,憑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內容,積極愉快地學習。
偶然憶起王介甫的詩句,願以此詩,警鍾長鳴!
百囀幹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所向金籠聽,不及林問自在啼。
把房子建在“風水寶地”上瑞典教育家愛倫·凱指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而在中國傳統經典著作《三字經》中就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千古佳句。由此可見,為孩子選擇最優秀的生活環境,是古今中外所有媽媽共同的心願。下麵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名軻,出生在山東省鄒城縣。家境貧寒,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孟子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子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有礙孩子樹立健康積極的思想,並影響孩子將來求取成功。
於是孟母決定搬家,帶著孟子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那裏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子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熙攘鬧市之中,很快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同玩起了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賣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裏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家。這一次,孟母搬到了一所學校的附近。天資聰穎的孟子每日被書院裏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裏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後來通過一番勤奮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儒學大師。
倘若孟母沒有三次搬家,那麼也許就不會有今天名垂青史的孟子了。所以孟母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她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會情不自禁地跟周圍的人學習。
如果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那麼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個孩子經常跟隔壁鄰居家的大哥哥一起玩耍,大哥哥也很疼愛這個小弟弟。但是這個鄰家大哥哥有個口吃的毛病。結果,他們在一起玩了沒幾天,本來說話流暢的小孩,也逐漸變得口吃了。所以給孩子關愛就要無微不至,哪怕是房子的選址,也一定要選在“風水寶地”上。
根據科學調查研究表明,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積極作用。
1.培養健康、文明的興趣愛好民間有句俗話:“跟著啥入學啥人,跟著端公跳大神。”意思是說,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才。隻有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下,才能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康、文明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情趣。
目前,很多小區都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當然這些隻是輔助手段,最關鍵的還是母親給孩子營造一個稱心如意的家庭環境。
2.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說,從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知道孩子的一生。當然這話並非如此絕對,但是其中所蘊涵的科學道理,卻不容我們小覷。因為孩子從小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將伴隨孩子的一生。因此讓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他的一生都有幫助。想必三擇鄰的孟母,就是看出了其中的道理,才不厭其煩地三次搬家吧!因為讓孩子跟走狗鬥雞的人混在一起,橫豎不如與知書達理、文明禮貌的人在一起有幫助。
3.促進智力的發展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的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無一不是由母親教會孩子的。同樣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也是由母親訓練的。比如教孩子數數、學兒歌等。啟蒙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不良的家庭環境,往往就忽視對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導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而良好的成長環境裏,則會推動孩子智力的發展。
4.影響目標的實現很多電視劇中,都有這樣的故事情節。一個乖乖仔本來可以順利地實現心中的偉大目標。可是中途家道破落,於是他們便和一些不良的人群接觸交往,最後一失足成千古恨。因為在不良的成長環境裏,孩子對人生價值的認識會有所歪曲。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就沒有良好的習慣;沒有良好的習慣,就形不成良好的意識;沒有良好的意識做行動指南,偏離最終目標也就在所難免了。
5.促進身體健康母親的愛,永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然而隻有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下,母親才能有時間和精力,為孩子的飲食起居貢獻最大的力量。倘若生活在一日三餐都成問題的環境下,即便有心照顧孩子的身體健康,恐怕也是沒有能力辦到的。所以孩子的身體健康,離不開良好的成長環境,也離不開母親的悉心照料。
綜上可知,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為了孩子的明天,每個母親都應該以孟母為榜樣,重視孩子的成長環境,並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讓孩子享受家庭的民主中國倡導民主的呼聲,已經有百餘年了。可是在很多家庭裏仍然保持著傳統家長一言堂的作風。孩子在這種家庭中,就像一個俯首帖耳的臣子,每天戰戰兢兢、淒淒惶惶,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隻要稍有不慎,就會引起一場家庭糾紛。
果果剛上小學三年級,媽媽就把她送到了音樂培訓班,希望孩子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家。可是父親卻不這樣想,他真誠地渴望女兒有朝一日能成為著名的舞蹈家,所以就自作主張把女兒送到了舞蹈培訓班。後來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就和父親大吵大鬧了一番,從此後兩人形同陌路,勢同水火。沒多久,父母二人便宣告了離婚,而女兒果果卻從此無人問津了。
其實,這個故事中受傷害最大的就是女兒。因為無論是學習音樂,還是學習舞蹈,做父母的從來沒有征求過女兒的意見,便一廂情願地自作主張了。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那麼小,他能知道什麼,還不得做母親的多操心呀!”是的,對孩子的操心是每個母親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但是操心並不等於可以幹涉孩子的決定。畢竟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他也有享受民主的權利。
某班有一個很優秀的男孩,名叫陳桐。他的家庭教育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母親無論大小事最終都是讓兒子自己拿主意,她就像位參謀隻參與提議並不最後定奪;如果出現分歧,她就充分尊重兒子的選擇。陳桐高一擔任班長,進入高二後他又準備競選校學生會幹部;母親考慮到學習負擔越來越重,曾找到班主任說,不主張陳桐當學生會幹部。但陳桐覺得自己有富餘的時間和精力,而到了學生會又可以更全麵地鍛煉自己的能力,因此堅持要參加競選。於是母親不但同意了兒子的選擇,而且積極為他的競選出主意。高三畢業前夕,陳桐與母親在填報誌願的問題又產生了分歧。母親希望他報計算機等熱門專業,而陳桐想報考他所喜歡的醫學專業。母親和陳桐坐下來反複討論、商量,但陳桐仍然堅持自己的意願,他說:“計算機專業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我毫無興趣;醫學專業雖屬冷門,但我熱愛。”母親再次依從了兒子,陳桐後來考上浙江大學醫學院。事後陳桐的母親在一次跟兒子通電話時說:“媽媽就是一名醫生,我知道做醫生的艱辛,隻要有病人,哪怕是半夜三更,也要立刻趕到醫院。你自幼身體虛弱,媽媽希望你能將來能找份舒適的工作。但是你未來的人生之路畢竟應由你自己走。所以媽媽雖然不喜歡你學醫學,但是既然你選擇了,媽媽就一定支持你!”陳桐較之於其他同齡的孩子而言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民主的家庭,一位支持他選擇人生道路的母親。而下麵故事中的孩子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金秋十月的一天,一位谘詢師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母親。說是特殊,原因是這位母親剛衝進辦公室,就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哭訴個沒完沒了。而且口中不住地說著:“我這是造了什麼孽呀!”谘詢師先穩定了這位母親的情緒,然後就開始了詢問。這位母親從懷裏掏出一封皺巴巴的信。內容是這樣寫的:
“媽媽,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也許我早巳不在這個人世了,請原諒兒子的不孝吧。媽媽對兒子的養育之恩,兒子今世沒有機會報答,恐怕也不會再有來生。如果真的有來生的話,我也希望不要再做你的兒子。”
媽媽,你可知道,我來這個大學已經快兩個月了,可我心中沒有片刻的寧靜,隻有傷心、失意,更多的是惶惑。我時常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我失去了目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勇氣堅持下去。每天盡學些電路、機械。簡直和電工差不多!與其讓我學一些我不愛的東西,那還不如去死!媽媽,我今年才18歲呀!我可以退學,重新準備明年的高考,我發誓一定可以考取清華或浙大的建築係。媽媽,請你相信我,幫助我!可是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你的時候,你無情地拒絕了。你知道嗎?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破碎了。我再也沒有希望了!媽媽,這些都是你一手造成的。如果你真的不愛我,為什麼當初還要生下我呢?
我恨你,永遠恨你!媽媽——永別了……谘詢師看到這裏的時候,眼睛濕潤了,他迫不及待地問道:
“孩子呢?孩子是不是……”母親擦幹了淚水,哽咽著說:“孩子搶救過來了。可是,他卻不願意見我。”說罷又哭了起來。
谘詢師長舒了一口氣道:“造孽呀!造孽!你究竟對孩子都做了些什麼。”母親悔不當初地說:“兒子從小喜歡建築,而且很有藝術天分。他高中的時候,曾和幾個同學組織了一個樂隊,我怕影響孩子學習,就勒令兒子退了出來。當時他很氣憤,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他也就想通了,便一心鑽到了學習上。高中畢業填報誌願的時候,他想要報建築係。但是我覺得學建築沒多大出息,整天和水泥、磚頭攪合在一起,所以我就強令他報了一個他不喜歡的機械製造係……可是我真的沒想到,竟然會給孩子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啊!是我對不起兒子,這些都是我的錯……”母親話未說完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哀求道:“大夫,求你了,一定要幫幫我,求你了!”最後在谘詢師的調解之下,母子終於消除隔閡了。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做母親的幹萬不能肆意幹涉孩子的選擇。在一個家庭裏麵,一定要充分發揚民主作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媽媽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等。當然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是經驗決不能成為阻礙孩子選擇的理由和借口。
也許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以上這樣辛酸的“苦果”,但是母親以自己的意願強行代替孩子意願所產生的類似的家庭痛苦卻絕非個別現象。然而相當多的家長並未意識到用自己的大腦取代孩子的大腦有什麼不對。在他們看來,孩子絕對服從家長是天經地義的,而孩子如果不聽家長的話則是大逆不道。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正是由於這種錯誤的邏輯作祟,才釀成了諸多家庭悲劇的發生!
所以為了從根本上緩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就要先從樹立民主家庭環境開始。因為在充滿民主氣氛的家庭氛圍中,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將會從“強迫”轉變為“建議”。例如星期天最好由孩子辦一天夥食,吃什麼、怎麼吃,全憑孩子去操心;
學習上遇到困難了,做母親的應幫著出出主意,但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還得孩子自己決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會摔幾個跟鬥,走一段彎路,但是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刻骨銘心。
也許有人會問,建立民主家庭,是不是就意味著對孩子放任自流、不聞不問呢?當然不是了,民主家庭是具有一定的標準和準則的。
1.民主家庭重在因勢利導專製教育已經不適合當代教育發展的要求了。對孩子的教育,猶如大禹治水,重在因勢利導。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已淡化了權威色彩,卻通過不露痕跡的引導強化了他的教育作用。與孩子一起平等地縱情遊玩、促膝談心、探索嚐試乃至激烈爭論,都是在對孩子進行義不容辭的引導——隻不過在這一係列的引導過程中,父母在孩子麵前的角色僅僅隻是朋友、同伴和參謀而已。
2.民主家庭不等於放縱、遷就現在的孩子在家裏通常被尊為“小皇帝”、“小公主”,可以說是“千般寵愛在一身”,倘若對孩子們再不嚴加管教,是不是就太過於放縱和遷就他們了。其實不然,民主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是一種獨立人格、平等意識、拚搏精神和創造能力。而“小皇帝”般的驕縱,培養的才是孩子任性妄為的不良習慣。
3.民主家庭是在傳承基礎上的突破很多家長認為,建立民主家庭就要全盤摒棄傳統的教育方式。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所謂的民主家庭教育是在傳承的基礎上,融人了進步、科學和發展的教育觀念,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更為輕鬆、舒適的發展空間。民主是為了培養孩子的主人公意識,而傳承的則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為了孩子能夠健康茁壯成長,就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利,給孩子更多敢於說“不”的權利。而這些都需要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隻有在民主和諧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自由是孩子成長的靈魂孩子的想象通常是天馬行空,瑰麗多姿的,因為孩子有著一個絕對自由的想象空間。其實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自由的想象空間,同時也需要一個自由的生活空間。
記得小時候有位玩伴,都長到12歲了,還與母親同床。原來這個男孩是家裏的三代單傳,而且又是母親冒著生命危險,高齡產下的,所以家裏人都異常疼愛。尤其在母親的眼中,他仿佛永遠都是那個長不滿尺的嬰孩。因此母親會親自給他擦澡,晚間還要摟著他睡。可是孩子都有自尊心的。當這件事情被傳到同學耳朵裏,成為一則笑談時,他就特別氣憤。當晚母親再給他洗澡時,他便大聲地喊道:“我不要媽媽給我洗澡,我已經長大了。”他的這句話,給了媽媽一個很大的震撼。是的,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於是媽媽便默默地離開了,並且在隔壁房間裏給他新支起了一張床。
這個故事看似很平淡,其實當我們撥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時,暴露在眼前的,便是孩子對自由空間的無限渴望。。
現在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自由空間,就會劃分出一個房間給孩子,而且在房間裏,配置最適宜孩子成長的設置,例如:可愛的書桌、溫馨的台燈、舒適的小床等。可是孩子卻又偏偏喜歡在餐廳做功課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孩子嫌空間不夠大嗎?還是嫌空間不夠絕對自由呢?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安心遊戲和做功課而已。
首先我們要說明的是,這個空間一定要讓孩子感到安心。倘若不能,即便是再大、再豪華的房子,也不會讓孩子感到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