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好環境造就好孩子(3 / 3)

有一次,小米學騎自行車不小心摔傷了。媽媽趕到醫院,付了醫藥費說:“下次學騎單車要小心,別再把胳膊摔折了。你的膝蓋隻是擦破了皮並無大礙,就自己回家吧。”說罷塞給小米20元的打車費,然後徑自離開了。

從此後,小米就變得很孤僻,他不願意和任何人接觸。

中考結束後,小米沒有達到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媽媽就罵他無能。小米也不反駁,隻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裏,靜靜地蜷縮在一角,默默地注視著遠方。有時候,媽媽不叫他吃飯,他就寧可一直餓著,也不肯自己做飯吃。

一天早上,窗外飄起了蒙蒙細雨。媽媽因身體不適,便休假在家。她叫小米衝牛奶來喝,可是小米一不小心,卻把衝牛奶的杯子摔破了。媽媽勃然大怒,大罵道:“你還有什麼用呀!考試不過關,連衝牛奶也要把杯子打碎,你要是不想在這個家生活就趁早滾開。”說著,媽媽就把小米往屋外推。

兩人在推推搡搡中,小米一用力,竟然把媽媽推倒在地了。

這下媽媽可火了,她站起身子,拚了命地把小米往外趕。

門外的雨越下越大了。雨水澆在小米的身上,冷颼颼的。他高昂著頭,仿佛依稀看到了外婆。就在這時,小米突然發瘋了似的,咆哮著衝進了屋子,時而暴跳如雷,時而戰戰兢兢。後來醫生告訴母親說,小米是因為長期處在壓抑的狀態下,而造成了失心瘋。

現在母親悔不當初。她雖然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教育,但是在教育孩子上仍然貫徹著“慈母多敗兒”的思想。她認為母親就是要嚴厲,否則就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因此,在家裏她時刻保持著一副冷若冰霜的麵孔,對待小米更是動輒出言諷刺,大打出手。結果在母親的愚昧無知下,一步一步地釀成了小米的悲劇人生。一個花季少年就這樣被無情地摧殘了。

這個故事中的小米,不能不說是個可愛、懂事、乖巧的好孩子。可是,由於長期得不到母親的關愛,所以他的性格一天一天地發生變化。如果母親能多一份關愛,少一份打罵,也許小米將會幸福地享受生活的快樂。可惜的是,如今所幻想的一切,都隻是假如而已。

看一看小米的悲劇,再看一看那棵倒下的果樹。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那些冥頑不靈的母親,及早地翻然悔悟過來嗎?

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孩子是祖國的花朵。雖然孩子的成長需要曆練風雨,但是決不能因此而對孩子施行粗暴的以及近乎漠視般的教育,而是應當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一樣地滋潤孩子的心田,隻有這樣才能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中,母親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恨鐵不成鋼”是很多母親的共同認識,所以為了促進孩子進步,她們就經常采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為此母親們還對這套教育方式做了一個比喻:孩子就好比一台機器,當機器發生故障時,如果好言相勸能解決問題,那還要維修工做什麼?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打、二罵。

美國教育家說:對孩子進行打罵,是無知的表現。此話是正確的,因為母親的打罵強權政策,雖然能讓孩子暫時屈服,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有經驗的老農,在莊稼出現幹涸時,會采用滴水灌溉的方式,使水慢慢地浸透到土壤中。這樣莊稼就能從根部吸取水分,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精力。而那些大水漫灌的作物,雖然瞬間獲得了滋養,但是並不能直接作用於根部,所以最終還是難逃一劫。其實教育如同此理,對待孩子的教育,還是和善、溫柔些更有效。

孩子不是媽媽虛榮的砝碼中國人始終認為“母以子為貴”,意思是說,媽媽的尊貴來自於孩子的成就。所以很多媽媽為了能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榮譽感,便不遺餘力地促使孩子出入頭地,甚至有些媽媽們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煞費苦心,一看到新學校的廣告或者英才培訓班的消息就聞風而動。

在媽媽的強烈要求下,孩子們不得不像機器人一樣,機械而單調乏味地學習一些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的科目。雖然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多才多藝,但是卻很少有孩子精通其中一門技藝。

麵對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如果孩子稍有微詞,媽媽就會說:“這全都是為了你呀!”孩子隻得無條件地服從媽媽。

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們總懷疑媽媽的良苦用心,他們會在心底問自己:“媽媽這麼做的目的,真的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媽媽的虛榮呢?”答案不得而知。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有的媽媽經常心理很不平衡。當看到朋友或者姐妹嫁給一個有錢男人的時候,當看到別人裝修新房子的時候,每到節假日看著別人出國旅行的時候,當看到和自己孩子年齡相仿的小孩,由於家庭富裕而衣著光鮮的時候,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參加各類比賽而榮獲大獎的時候,她們的心理都會非常不平衡。最觸動這些母親神經的,就是看到電視劇裏的醫生、律師、老板和職業女性等所謂的“白骨精”都過著富足自在的生活。別人在高檔的西餐廳優雅地就餐,而自己卻為了一元錢在市場上同人砍價,兩相對比,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同別人的比較中,母親的“恨”就會變成一種強大力量,要求她必須讓自己的孩子盡快地成功起來,隻有這樣才能“翻身做主”過上令別人羨慕的生活,補償現在的不滿。不知不覺中媽媽迷失了自己,也扼殺了孩子的自由成長。

山野杏子是一位有著三個孩子的母親。山野杏子在年輕的時候,就曾經渴望著將來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因為當時家裏比較窮困,而學習音樂需要很大的投入,所以最終她沒有實現心中的願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願望也逐漸地被時光塵封了起來。

直到有一天,高中同學聚會,她在宴會上遇到了一位昔日的同桌好友,也就是現任東京歌舞劇團的一級小提琴演奏家。當同桌好友盛裝出現在宴會上時,那熱烈的掌聲和無限的讚歎,都讓她充滿了無比的羨慕。她暗自說道:“我得不到的東西,一定要讓孩子們幫我完成。”回到家後,她立刻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說:“音樂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淨化一個人的心靈,所以為了培養你們的藝術修養,我決定讓你們學習小提琴。”孩子們使勁地點頭。開始的時候,他們學得很認真,可是沒過幾天,孩子們就開始看母親的眼色行事了。

有一天,又到了學小提琴的時間,他們總是磨蹭著不想去,互相交換著眼神。終於,小女兒雪枝鼓起勇氣對媽媽說:“我們一定要學小提琴嗎?”“你們不喜歡拉小提琴嗎?”母親反問道。

兒子正雄說:“我們一點也不喜歡拉小提琴,而且也非常討厭拉小提琴時的氣氛,有這時間不如去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況且我們也不喜歡教小提琴的老師。”母親用懷疑的神情又分別問了其他的兩個孩子,她們都點頭說:“是的,我們不喜歡拉小提琴。”“你們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喜歡小提琴的?”媽媽吃驚地問道。

“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就不太喜歡。”孩子們說。

“那你們為什麼不早說?”“媽媽不是喜歡讓我們學習小提琴的嗎?”聽到此話,媽媽驚呆了。她一心希望自己的心願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實現,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能登上自己夢寐以求的舞台。可是她萬萬沒想到,她的這一舉動竟嚴重損害了孩子們的權利。那一刻,媽媽突然感到自己好自私,她竟把深愛的孩子當做了實現願望的砝碼。於是媽媽滿懷羞愧的心情,默默地望著孩子們,希求他們的原諒。

然而孩子們看媽媽沒有說話,就以為是自己的話刺傷了媽媽的心,於是他們不安地說:“媽媽,如果您想讓我們學小提琴,我們會接著學的。”聽著孩子們的話,媽媽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孩子們希望媽媽總是開開心心的,即使不喜歡做的事情,為了媽媽他們也會去做。

“媽媽對不起你們,媽媽不該讓你們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從現在開始,你們就不要再學小提琴了。”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歡呼雀躍著高聲喊著:“媽媽萬歲!媽媽我愛你!”然後猶如出籠的鳥兒一般,飛出了門外。

雖然這隻是一件小事,但是通過這件事山野杏子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為媽媽應當給孩子指明方向,但是不能強迫他們去做什麼,更不能把他們當做贏取自己虛榮的籌碼。

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有這樣錯誤的認識,不管什麼,孩子隻要認真去做,就一定可以成功。因為現在孩子還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所以應當由媽媽決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想法,當然認真做事情是沒有錯的,但是這件事情應當由孩子去選擇、去決定。

總之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之前,一定要考慮這件事孩子喜歡做,還是不喜歡做,不要自以為對孩子前途有好處而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因為如果媽媽一味地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孩子就會產生抵觸情緒,最終的結局隻能是媽媽心力交瘁、孩子疲憊不堪,而且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還可能出現裂痕。

媽媽不是監控器孩子的成長總是需要經過無數次的曆練,母親應早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多經曆一些事情。作為母親,應該丟掉成年人的主觀意識,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他們的世界,並給予適當的引導,使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學到知識。

如果母親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如何去做,不給孩子任何鍛煉的機會,那麼母親隻是一個“監控器”罷了。這樣的教育是很難讓孩子接受的,也會讓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為了使一個孩子能夠成為明智的人,就必須培養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服從我們的看法。”有這樣一位母親,從孩子出生後,就寸步不離地堅守在孩子身邊。

當孩子與小朋友玩的時候,她就看著孩子怎麼玩;當孩子學習的時候,她就把電視關掉,坐在孩子旁邊監督孩子學習;當孩子需要休息的時候,她就給孩子規定時間,不讓孩子過多地休息。在這位母親的努力下,孩子在班裏的成績名列前茅,成為母親的驕傲。

但是當孩子要參加高考之際,這位孩子卻失蹤了!

被找到的孩子這樣回答:“媽媽對我的愛太沉重了,我感覺自己總是被她監視著,一不小心就會做得不好,我很害怕自己考不了好成績。”由此可見,這位母親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孩子“監控器”的角色。她總是監督和掌控孩子的各種行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行為。而這種監視卻讓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他所需要的。

明智的母親隻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於自己的事情時,則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時間。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相處起來才會比較融洽。

如果母親管得太苛刻,隻能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出現相當嚴重的對抗行為。出現這樣的結果是每個做母親的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應該及早地采取措施。

1.和諧的氛圍在家庭中,母親和孩子不僅是母子關係,更要像一對好朋友、好夥伴一樣,彼此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都要拿出來大家共同分享。

2.他們不是小孩子小孩子最討厭的就是大人們把他們當做小孩子看待。因為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性都會增強。

如果,母親這時把孩子當做小大人一樣,給以他們“共商家事”的大權,那麼他們一定會非常快樂,並且也有助於提高孩子處理事務的能力,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

3.控製情緒孩子情緒多變,而且較為任性。母親可以在適當的機會,教育孩子如何掌控自己的心情。讓他們學會,在突發事件的麵前,要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隻有這樣將來才能取得成功。

4.不以“是”喜,不以“非”悲有一位哲學家說,犯錯是孩子的特權。所以麵對犯錯的孩子時,母親一定要沉著冷靜,切不可因一時之“是非”而態度蠻橫。

更不要因孩子犯了一點點錯就悲痛不已,因孩子取得一點點成績就喜不自勝。母親應該對孩子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態,耐心教育。

5.鼓勵為主,批評為輔任何一個孩子都喜歡被母親表揚和誇獎,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很多母親都習慣對孩子進行批評、責怪,結果導致了孩子和母親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如果換一個角度行事,也許母子間的關係會更上一層樓。

6.少說空話,多擺事實事實勝於雄辯,讓孩子在事實麵前認識自己的過錯,改正自己的過錯。總的來說,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教育的原則是:少說空話,多擺事實。例如母親可以給孩子列舉名人故事,讓孩子從中受益,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總之,母親扮演孩子的“監控器”,不是教育的好方法,好的教育方法應該是給予孩子成長的自由,並靈活多變地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各種問題。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快樂成長,健康成才。

媽媽不是留聲機很多母親在家庭中,往往表現得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結果不僅是自己嘴上抹石灰——白說,而且孩子還心煩意亂,什麼都沒有聽進去。此時有的母親,就開始變文明為“野蠻”,跟孩子動起手來了。最後,就鬧得母子之間猶如“敵人見麵”分外眼紅。

其實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老調重彈、反反複複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進不了心裏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母親的,不要老是責怪孩子不聽話,有時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有一位母親怕孩子不用心學習,不僅在家從早到晚提醒學習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時也不忘隨時隨地地進行現場教育。看見大街上蹬三輪車的腳夫,就告訴孩子你將來不好好學習就要像這樣風裏來雨裏去;看見乞討的,就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也會這樣,害得孩子以後不願再與她一同上街,而且越來越自卑。孩子本想主動學習,但母親越說他越不想學,最後家和母親成了他的痛處。

還有的母親時常指責孩子:“你究竟要讓我說多少遍,你才能認真學習呀!”或者說:“就你現在的成績,憑什麼考重點大學。”等等。諸如此類話語,翻來覆去,從年頭說到年尾,成天回響在孩子的耳朵裏。有個孩子說:“我每天做夢都是媽媽在絮叨。”試想一下,倘若這些話每天盤旋在母親自己的耳邊,又會是什麼反響呢?別說是孩子不愛聽了,恐怕就是自己也會不耐煩,大呼“我受不了啦”。

香港著名導演劉鎮偉執導的電影《大話西遊》中,婆婆媽媽的唐僧,不就是用這些“臭婆娘裹腳布”一般的絮叨,最後把兩個妖精逼瘋的嗎?當然做母親的對孩子是“一片冰心對玉壺”,真可謂是蒼天可鑒。但是如果每天喋喋不休,那麼吊死的兩個妖精就是孩子們的前車之鑒。也許有人會認為,我說這話是危言聳聽,可是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現在的孩子是不是動輒離家出走,或者以死相逼呢?其實,這些事情的發生與母親無休無止的絮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美國一位著名教育家說:嘮嘮叨叨隻會令孩子討厭,老調重彈不會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想要督促孩子努力學習,其實除了絮叨之外,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那就是和孩子一起參加有意義的活動。

與其喋喋不休地向孩子強調一些大道理,不如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去參加,通過活動來尋找更合適的溝通話題,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促進母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一位著名作家說:“很多時候我們喜歡頭疼治頭,腳疼治腳。孩子學習不好,就拚命地補課。其實活動往往會使大腦動起來,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找到孩子的興奮點。”沃倫特太太有四個孩子,而這四個孩子沒一個肯用功讀書。

每當沃倫特太太剛要開口勸他們好好上學時,他們就搶先一步說:“媽媽,你是不是想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然後,就各自跑回房間了。

有一天,沃倫特太太決定帶著四個孩子去滑雪,希望借此機會能讓孩子受到啟發,並增進母子之間日益疏遠的感情。

到了滑雪場,孩子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或是講自己的滑雪故事,或是表演自己的滑雪技術,或是練習如何滑雪,場麵非常活躍,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在回家的路上,沃倫特太太問孩子們有什麼收獲。孩子們的話題一下子多了起來。

達林說:“原來滑雪這麼鍛煉身體啊!我滿身是汗,感覺還很開心。”喬治說:“我今天明白了什麼是王者風範。真的,在滑雪場上,看到你們不會而我滑得那麼好的時候,內心真的很驕傲,平添了一份自信,感覺自己原來也可以把事情做得那麼好。”

吉米說:“今天是我第一次學滑雪,在滑雪的過程中,我真的是一點也不敢懈怠,可以說是全神貫注呀!如果做其他事情也能這樣認真,沒有做不好的。”桑傑做了總結性發言:“最大的收獲是在玩兒中學,大家快樂地學習滑雪,還領悟到了媽媽今天帶咱們玩兒的深意。”“噢,我帶你們來有什麼深意呢?不就是玩玩嗎?”沃倫特太太笑著說。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媽媽的意思是讓我們通過學習滑雪,知道學習也可以像滑雪一樣。跌倒了。爬起來;站直了,不趴下,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嚐到一點點進步的滋味;讓我們學習的時候,也能像學滑雪一樣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看到了沒有,這就是活動的魅力。在活動中,孩子們自己體會到了該怎麼做,一點都不用他人提醒。沃倫特太太說:“孩子們終於又回到了我身邊,而且還深刻地領會了我的良苦用心,我感到十分欣慰。”通過這個故事,真心地希望,所有的母親都能像沃倫特太太那樣,有機會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真切地感受家庭教育的快樂,感受媽媽的用心良苦,從而好好學習.天天向卜.

當然,除了參加活動之外,母親還可以通過改變說話方式,取得不錯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沒有做完作業,就急著看電視,母親通常會絮絮叨叨地說:“沒做完作業,就不準看電視。每天就想著看電視,怎麼沒見你上學這麼積極呀!從今以後不準你看電視,除非你學習成績提高了……”這樣說隻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且還會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厭煩情結。但是如果母親換一種方式,那麼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好好做完作業,就能看電視了。”這樣一來,孩子就能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做作業中去了。

因此,在家庭中母親不要整日就像留聲機一樣,循環往複地重複一句話,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一切為了孩子,請從“口”做起吧!

無窮的力量來自於榜樣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講過:“一個父母對自己的要求,一個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父母對自己每一行為舉止的注重,是對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母親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榜樣作用。一定要讓孩子做到的,父母親自己要先做到。因為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因此父母要特別重視自己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為孩子樹立榜樣。

有一位母親經常抱怨自家孩子“貪玩”、“淘氣”、“不好好學習”。有一次,因為女兒英語考試不及格,媽媽就狠狠地“收拾”孩第一章好環境造就好孩子子,打得孩子哇哇大哭。鄰居實在忍不住了,就過去批評她:“你整天讓孩子好好學習,可你自己在做什麼呢?你每天晚上招集一群人打麻將,卻讓孩子做作業讀書,她能用心學下去嗎?”盡管鄰居言辭激烈,但母親卻一聲沒吭。從那以後,鄰居再也沒有聽到她打罵孩子的聲音了,而且連麻將聲也消失了。

還有一個孩子跟媽媽一起坐公共汽車,孩子發現一個小偷在伸手掏別人的手機,孩子對媽媽說:“媽媽,那個人在偷別人的手機!”媽媽看了一眼偷手機的人,對孩子說:“別瞎說,那個阿姨跟人家鬧著玩兒呢。”上述的那位母親知錯就改,為孩子樹立了好的榜樣,可謂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然而那位顛倒是非黑白的母親,卻無情地扼殺了孩子敢於見義勇為的精神。雖然母親的出發點是好的,她害怕小偷對她們實施報複,但是她卻混淆了是非,這將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正如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試問,一個不懂得事理的母親,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明辨是非呢?

一個不善於自我學習的母親,又怎能讓孩子用心讀書呢?

張炳惠女士是韓國著名的教育家,她在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就十分注重榜樣的力量。她在希望孩子們做什麼事之前,總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她每天晚上都要學習到很晚才去休息,在她的影響之下,孩子們都很自覺地用功讀書,最後她的三個孩子全都考取了世界知名大學。

她始終堅持認為,與其苦口婆心地說服孩子,不如媽媽先給孩子做一個表率,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媽媽的良苦用心。作為母親,不能隻考慮孩子怎樣做才能長大成才,還應該考慮自己如何做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因此每當聽到母親抱怨孩子的時候,其實母親應該先反問自己: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好好學習了嗎?讓孩子天天向上,自己天天向上了嗎?讓孩子刻苦用功,自己刻苦用功了嗎?讓孩子排前幾名,自己上學的時候排前幾名了嗎?讓孩子必須有出息,自己有出息了嗎?讓孩子遵紀守法,自己遵紀守法了嗎?如果連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那麼就趁早不要讓孩子去做。因為美國教育家克萊爾曾說過:“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麼。”一個孩子的學習態度如何,道德品行如何,與其母親的榜樣作用有著直接的聯係。有句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意思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奸詐的母親,一定會培養出陰險的女兒;

自私的媽媽,一定會培養出見利忘義的兒子。雖然這樣的看法有些絕對,但是卻足以說明了母親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狼孩兒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請問,一個由人類產下的嬰孩,為什麼被狼撫養長大之後,就具有了狼的習性,而且還會像狼一樣地吼叫?如果從遺傳學上分析,狼孩兒體內流淌的是人類的鮮血,狼孩兒的基因也遺傳於人類,那麼他就應該像人一樣地活著。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根據科學研究,狼孩兒的形成,就是因為他接受了狼族的教育,他耳濡目染了狼族的生活。所以最終改變了習性,變成了狼孩兒。

由此可知,倘若母親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那麼勢必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正如上述中,不辨是非的母親,難道她還能渴望將來有朝一目,兒子能成為見義勇為的英雄嗎?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能。

因為怯懦者隻能造就怯懦;自私者隻能造就自私:仇恨者隻能造就仇恨;消極者隻能造就消極。而隻有那些善良者才能創造善良,英雄者才能創造英雄。所以為了孩子們一生的幸福,讓天下所有的母親都來給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樣,讓孩子來學習吧。

母親作為孩子最早的啟蒙教育者,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也最深遠。母親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須以身示範,做孩子的榜樣。以下就是做榜樣需遵守的三個原則:

1.棄惡從善,從我做起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在給孩子做榜樣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從善從良。電視中有一則公益廣告片拍得相當成功。一個小孩不經意間看到了媽媽給奶奶洗腳的場麵。然後小孩子就端了一盆滿滿的水,搖搖晃晃地走到了媽媽跟前說:“媽媽,洗腳。”這個廣告很短暫,區區數秒,卻把中國傳統美德凝聚成了動人的畫麵。而透過這個畫麵,所展示出來的則是母親榜樣的力量。榜樣有好壞之分,母親在孩子麵前,一定要三思而行。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定要分清楚,萬不可把一些不良的行為傳給了孩子。

2.說到做到,身隨言行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經常會對孩子說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來規範孩子的言行。可是這種空洞的說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因為一言不如一行,與其說一百句,都不如腳踏實地地做一事。

3.輕諾者寡信,孩子不可欺母親一旦答應了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兌現,兌現有困難的事不要輕易許諾。如果母親經常說話不算話,就會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對母親的崇信、敬仰與愛戴,就會由此而減弱。再者,如果作為母親經常說話不算話,孩子也會下意識地效仿,對自己說出的話不負責任,長此以往孩子就成長為一個缺乏誠信和不負責任的人。

綜上所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要給孩子做好榜樣示範作用,讓孩子時刻以媽媽為榮,時刻以媽媽為追求的目標和方向,正確地引導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