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好環境造就好孩子(2 / 3)

也許那個自由的空間隻是客廳裏的一角。在那個角落裏,沒有擺放父母的任何雜物。隻有一些孩子喜歡的漫畫書、兒童玩具,或者哪怕隻是一個壓扁了的塑料杯子,僅此而已。

也許那個自由空間隻是加了一道屏風的隔牆。在劃分出來的空間裏,孩子可以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智慧,任意地給空間做裝飾和打扮,總之這裏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麼令孩子感到開心和愉悅。

馮鞏拍攝了一部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影片的主人公——劉小好,從小就寄居在一個十分要好的同學家中,而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哪怕隻是方寸空間足矣。電影在結尾時,伴隨著一陣舒緩而愉悅的音樂聲,劉小好終於實現了心願。雖然那個空間僅僅隻能容下一個單人床而已,但是那畢竟是一個隻屬於他自己,可以給他安心和快樂的天地。

其實,電影中小好的心願就代表了廣大的同齡孩子們的共同心願。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可能會要求擁有獨立的房間。

如果是一些空間感覺強烈的孩子,縱使沒有門或簾幕的劃分,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場所上,掛上看不見的屏幕,然後在其中自得其樂。

正如教育專家陶行知所說,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需要在父母的熱切期望和等待中來引導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發展,要遵循規律,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創造欲望和玩樂心態,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要讓孩子自由地發展。

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自由的空間,還需要自由的權利。倘若沒有自由的權利,那麼無論空間是多麼的自由,那充其量也就隻是一座堂而皇之的“監獄”。

然而這些道理並非每個父母都能明白的,即便明白也未必能做得到。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所以不遺餘力地給孩子報特長班、各類培訓班、請家教等,最終讓孩子沒有一點自由的時間和空間,甚至連自由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古人雲:“藝多不壓身”,讓孩子多掌握點知識,多學點本領,本沒有什麼壞處,但關鍵是要孩子自己願意。否則隻能適得其反,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願望發展,還可能極大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不利於孩子自由、健康、快樂的發展。所以對於孩子的發展一定要因人而異,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

一位讀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我的媽媽是一位文學家,我的父親是一所大學的數學老師。

我的家如同一個人文與科學的夢幻組合,一個用寓言故事告誡我為人要真誠坦蕩,對世間萬物都心懷愛與感激,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發現身邊的美;一個則用嚴謹的數學語言讓我堅信這個世界必有規律可循,求真務實善於開拓的科學精神是人們尋找安全感的良方。

有一段時間媽媽告訴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月滿則虧,萬物皆有必然之理;而父親告訴我世界可以用偶然來描述,甚至每個人都隻不過因為偶然才成為自己。當我將兩句話完整地理解而發現其中的一致時,我覺得對未知世界充滿了探索的自信。我認為這種感覺永遠不是來自於灌輸,而是啟發式的誘導。

記得小時候,母親從幼兒園接我回家,總帶我在路邊的咖啡館小坐片刻。在那兒,她讓我閉上眼睛,慢慢地品味咖啡的香醇,從那一刻開始,我理解了什麼是生活的“苦盡甘來”。

媽媽教育我寫文章,一定要成竹在胸,然後下筆方能文采飛揚。然而我卻是不假思索,任憑思緒飄揚。有一次語文考試中,我的作文隻得了20分。母親看完我的作文後,不僅沒有批評我,反而給我的寫作方式冠名以“意識流”,這也就是說,我的做法得到了媽媽的認可。我感謝媽媽,感謝媽媽給了我一個自由的環境,感謝媽媽給了一個發展我個性的空間。

由此可見,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靈魂。《老子》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言下之意,就是給人民以自由,讓他們自由發展,就能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其實這也適合孩子的教育。倘若每個父母都能無為而無不為,給孩子多一分自由,那麼孩子也能做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樸”。

在關於自由教育這個問題上,美國人是這樣看待的,成人絕對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作為獨立的個體,孩子有他自由的權利。

當然我們所強調的“自由”並不是沒有“約束”的絕對自由,而是一種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的自由。

他們做一件事前,母親會把規則向孩子講明,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做他喜歡做的任何事。

一位旅美華人,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同事帶著一個5歲的女孩來她家參觀。進屋之前,媽媽向孩子提出要求“no touch”(不準動手),並告訴她這樣做的原因。進屋之後,孩子就可以自由地參觀和提問了。當孩子看到櫥窗內懸掛的一枚紅色中國結時,就情不自禁地伸手去觸摸。就在此時,媽媽厲聲喝住了她,並且狠狠地教訓了她。

女兒受了批評之後,就很委屈地坐在一旁,一語不發了。為了緩和尷尬的氣氛,這位旅美華人就喊來自己的兒子,帶著她到外麵的花園裏遊玩去了。

小姑娘很快就來了興致,在花園裏高興地大聲唱了起來。就在旅美華人要誇獎她的歌聲美妙時。媽媽突然站起身來,叫住了女兒說:

“請不要這樣大聲唱歌,會影響別人的。”於是,女兒便停止了歌唱。

這時旅美華人心想,難道她是擔心女兒的歌聲會影響別人午休嗎?於是她偷偷地看了一下掛在牆壁上的時鍾,已經2點45分了。所以她不解地問道:“現在已經過了午休時間了,為什麼還要阻止女兒唱歌呢?”“我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她明白,她有做任何事情的自由,但是絕不可以影響到別人。如果影響了別人,那麼她就喪失了自由的權利。她唱歌我不反對,但是她的聲音已經影響了我們的正常談話,難道不是嗎?”

這位美國母親說得實在太精彩了。她一語中的地道破了孩子需要的“自由”和家長要給予孩子的“自由”兩者之間的區別。

同時,她也指出了自由的真諦,那就是,沒有約束限製的自由,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由此可見,良好的家庭環境必須有善教的母親,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方能事半功倍,促進孩子健康發展。

小小頑童,耍些脾氣又何妨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不會虛偽地掩飾自己的內心感情,他們敢愛敢恨,所以在父母的眼中,孩子通常都是任性的。然而任性卻是孩子的天性。

小表妹剛三個月的時候,經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有一次,小舅媽在她的搖籃裏,懸了一隻漂亮的風鈴,上緊了發條之後,風鈴就輕輕地擺動,並發出一陣陣悅耳的聲音。小表妹起初隻是瞪大了眼睛,盯著風鈴看,然後就伸出小手去抓。因為風鈴懸得高,她抓不到,便開始發脾氣,扭動著身子,用一雙小腳把蓋在身上的被子踢掉,接著就用小手撓自己的臉,最後竟哇哇地大哭了起來。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如此,當他們還處在嬰兒階段時,就已經懂得發脾氣了。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脾氣會越來越大。

聽媽媽說,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發脾氣。隻要稍有不稱心,便踢板凳、摔書包,甚至撕作業本。我用懷疑的目光打量著母親問:“我發脾氣的時候,你不管我嗎?”媽媽故意沉著臉說:“不管?不管你還上天了呢,你一發脾氣我就用鞋底抽你。”“然後呢?”我又問道。

媽媽長歎了一口氣說:“然後?然後你就呆站在那裏,哭個昏天黑地。”我聽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便獨自樂開了。我模糊地記得,那一年我上小學一年級,班裏有位同學新買了一個唐老鴨書包,我很喜歡,回家就纏著媽媽去買。

媽媽執拗不過,便隨口答應說:“禮拜天帶你去買。”於是我就掰著手指頭過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禮拜天。一大早我就鬧著母親陪我去買書包,媽媽被鬧得不耐煩了,就衝著我吼。可是我依然不依不饒地嚷著要買唐老鴨書包,最後媽媽實在氣憤不過,就打了我一頓,於是我便放聲大哭了起來,而且邊哭邊喊著:“媽媽騙人,媽媽說話不算話。”我的哭喊聲驚動了周圍的鄰居。他們紛紛趕過來勸慰,而對於我來說,仿佛是找到了一座堅實的靠山,所以鬧得更凶了。結果媽媽忍無可忍又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頓。

也許很多孩子都有過和我類似的經曆,而媽媽們的反應,也和我母親大同小異。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大可不必如此大動肝火。

當然任何一個母親看見自己的孩子在眾人麵前大發脾氣,都會感到很難為情。但是如果此時,母親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加以調解和處理的話,最後隻會“兩敗俱傷”,孩子對母親很失望,而母親也會徒增煩憂。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在眾人麵前有異常表現時,母親不應該首先顧及自己的麵子,而是應該耐下心來,和孩子進行很好的溝通和交流。

因為作為孩子的母親,在她的腦海中有成套的清規戒律,什麼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應該發生的。在情感表達上母親也有明確的概念,什麼樣的情感是值得讚揚的,什麼樣的情感是不應該存在的。而孩子卻沒有形成這樣的概念。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2歲左右愛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麵玩,母親不允許,為什麼不允許,孩子是不會明白的,他們隻能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而4歲以上的孩子,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製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頻頻哭鬧、經常發脾氣,那麼其原因大多出在母親身上。

母親應該明白:發脾氣是孩子正常的情緒宣泄,要允許孩子發發小脾氣,但更要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和安撫孩子。

晨晨一向很固執,對自己認準的事情決不回頭。如果不如意就發脾氣,甚至沒理由地哭鬧。媽媽對此十分頭疼,總是提防著他的壞脾氣爆發。

媽媽常常對朋友說:“我家晨晨一般都很乖,就是脾氣一上來怎麼勸都不行,真是軟硬不吃。”有一天,一位朋友說:“他總是有原因的吧?不會無緣無故就哭鬧吧?”媽媽留心觀察,果然發現晨晨總是在自己不耐煩或有惱怒表情後開始“發怒”,而且糾纏不清。媽媽翻開一些育兒書來看,其中講到孩子對歸屬感的尋求,不禁有些醒悟。也許晨晨看到母親生氣,會想到媽媽不再愛他了,所以有危機感,因恐慌而暴怒。

正所謂,隻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有一次晨晨又發脾氣了。這次媽媽沒有訓斥他,或表現出厭煩的情緒,而是和顏悅色地擁抱著晨晨說:“媽媽知道你心裏難過,能不能告訴媽媽為什麼難過呢?”如此問了一會兒,晨晨終於吞吞吐吐地說:“我看你剛才生氣,以為你不喜歡我了。”“傻孩子,媽媽怎麼會不喜歡你,剛才媽媽情緒不好,所以對你態度也就不好了。可是媽媽是喜歡你的,你要相信媽媽。”這樣以後每當展晨有跡象要發怒時,媽媽就向晨晨聲明她喜愛晨晨。這的確使晨晨平靜了許多,不再沒完沒了地耍脾氣了。

以上故事表明了,孩子發脾氣總是有原因的。無論是“我”的當眾“撒潑”,還是晨晨的情感失落,都是有因可查的。晨晨的母親在發現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擔心自己忽視了他而發脾氣之後,很快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然而我的母親明明知道我發脾氣的原因就是為了一個唐老鴨書包,卻置若罔聞,甚至不惜拳腳相加呢?其實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母親都能像晨晨的母親那樣明智,而更多的是像我的母親那樣無動於衷,然而這才是問題嚴重性的根本所在。當然我說這樣的話,並不是表明媽媽不疼愛我、不喜歡我。而是希望通過這件事情闡明一個道理,母親對待發脾氣的小孩,不能任性為之。

因為當我哭嚷著一定要唐老鴨書包時,而我心裏卻一直在想,如果媽媽能上前緊緊抱著我,給我擦去眼角的淚水,哪怕再對我說一句“謊話”,我也就不再“無理取鬧”了。但是媽媽並沒有像我所期望的那樣做,而是雷霆大怒地狠狠揍了我一頓。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做母親的應該保持冷靜。用母親博大而深沉的愛去體貼、關注孩子,並親切地告訴孩子說,媽媽愛你,媽媽會盡力地滿足你的所有需要。

孩子發脾氣並不是一件多麼不得了的事情,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偏偏就是有很多母親不能很好地處理。結果把事情越弄越大、越弄越糟糕。為了幫助母親解決孩子發脾氣的問題,下麵我們將簡單介紹幾個辦法。

1.母親不要在孩子麵前發脾氣當母親火冒三丈時,要注意孩子很可能會模仿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母親動輒勃然大怒,又怎能期望孩子控製好情緒呢?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亂發脾氣,母親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學會控製不良情緒的爆發。

2.母親不要把問題誇大化有的母親,每見孩子發脾氣時,就順帶把孩子父親也牽涉進來。例如指責父親沒有教育好孩子、孩子愛發脾氣的習慣都是遺傳了父親的毛病等。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不是父親和母親大幹一場,就是父親拂袖而去,最可怕的就是父親離開時,扔下“有本事,你把孩子打死算了!”這樣冷酷無情的話。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母親千萬不能把問題誇大化,否則後果不堪想象。

3.母親應該給孩子“把脈”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母親就應該學會給孩子“把脈”,辨認出導致孩子發脾氣的根源所在。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4.母親給孩子吃一顆“開心丸”孩子發脾氣時,一般心情都很糟糕,這時母親除了表示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懷外,還要想辦法給他吃一顆“開心丸”,這樣孩子就會破涕而笑了。

有一個女同學高考落榜,心情十分沮喪,便無端地發起了脾氣,結果招惹了很多同學圍觀。這時母親隻說了一句話,女兒便笑開了花。

圍觀的同學問道:“阿姨,她怎麼了,發這麼大脾氣?”母親笑了笑說:“她被名牌大學錄取了,這是高興得手舞足蹈呢。”就這樣,母親輕而易舉地化解了女兒當眾發脾氣的窘境。

5.及時發現,趁早遏製發脾氣猶如發病,事先都會有所征兆。所以母親一旦發現孩子有發脾氣的苗頭後,就該鼓勵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傾吐出來,並給予合理的勸慰和引導,幫助孩子“化險為夷”。

6.為孩子創造合適的機會,讓孩子發脾氣中醫理論說:“病者多痛,實則不通。”孩子適度地發脾氣可以宣泄內心的情緒,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態。但是發脾氣一定要注意場合。因此母親可以為孩子積極創造一些發脾氣的適當環境。例如,當發現孩子可能發脾氣時,就帶他去卡拉oK,讓他盡情地歌唱。或者帶他去跑步、打保齡球,這些都是不錯的發泄方式。

發脾氣是孩子的權力,母親容忍孩子發脾氣,也是對孩子關愛的表現。開明的母親通常不會談孩子發脾氣而色變,而是能夠積極引導、鼓勵支持。當然這些必須建立在不對他人造成影響的基礎上。

母親是孩子體內的天使一位著名作家說:每個人的體內都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如果把孩子的叛逆比作是魔鬼,那麼母親就是孩子體內的天使。

當魔鬼出現的時候,隻有天使奉獻出無限的愛和寬容才能幫助孩子戰勝魔鬼,重新樹立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贏得最終的勝利。如果天使隻會一味地潑冷水,或者采用強製的手段,給予壓製,那麼天使也將如同魔鬼一樣可怕了。

所以作為一個好媽媽就要懂得:在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時候,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媽媽的理解、幫助和愛心。

15歲的餘燕正處在青春叛逆期,她反抗、易怒,對一切看不順眼的事物都極力反對、逃避,把母親的教導當做耳邊風。

一天下午放學,餘燕從外邊回來,招呼也不打一聲就一頭鑽進臥室,呆坐在書桌前百無聊賴地隨手翻著書本。就在她越翻越煩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在台燈底下壓著一張粉紅色的便箋。

她小心翼翼地打開,上麵寫著:燕子,媽媽了解你對目前的生活感到不順心和失敗。我知道做母親的不一定什麼都對,但是我對你的愛是全心全意的,你所說的、所做的任何事都不能改變這一點。不管任何時候隻要你想找我談談,我都隨時歡迎。

請記住,無論你身在哪裏、做什麼事,我都永遠愛你,更以擁有你這個女兒而感到驕傲。愛你的媽媽。在以後的生活中,當餘燕的情緒波動時,她的書桌總會出現一封粉紅色的便箋。這樣的便箋,一直伴隨到她長大成人。

一般情況下,人的逆反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孩子咿呀學語的學前期,二是孩子走向成熟的青春期,三是更年期。作為孩子首任啟蒙老師的母親,應該如何對待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呢?

1.冷靜、理智學前期的孩子,他們的叛逆主要表現在自己動手能力的加強。他們反對母親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母親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長到蹣跚學步時,就特別喜歡自己穿衣、吃飯。雖然穿不好卻是樂此不疲。雖然有時候把飯粒弄得滿身都是,但是孩子卻樂在其中。另外,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別人撫摸。

青春期是孩子從少年到青年的一種過渡,是一種逐漸邁向成熟的標誌。他們在這個時期會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固定思維和行為準則。這個時期他們的叛逆主要表現在張揚自我,其主要目的是做給父母親看的,意思好像是說,我有我的準則,請不要幹涉我。

遇到這種情況,母親一般會心懷不滿,通常會用自己的權力來壓製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欠思忖的。科學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等孩子發泄之後,再進行溝通。孩子叛逆時,言語和行為會猶如暴風雨,不懂得控製自己。但母親是成年人,應該懂得何時該保持冷靜和理智。

2.不要置身事外許多母親麵對孩子的叛逆時,都是以旁觀者的角色出現在孩子的視線裏,其實這樣就疏遠了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對孩子而言,此時的母親就像一位布道者,所以根本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也許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從她的。因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母親們卻忘記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媽媽應該轉變一下角色、身份,把自己融進孩子的體內,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隻有這樣才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幫助作用。

3.多用反問句和自己對話媽媽在和孩子交談中,一般喜歡使用肯定句或祈使句,例如:我認為你應該怎麼樣、我希望你能這樣做、你必須要這樣做等等。其實這樣隻會加重孩子的叛逆情緒。所以善於教育的母親遇到孩子處於叛逆期時,會經常“三思而問”。意思是說,母親和孩子交流溝通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在腦海中經過仔細考慮。如果能不說的就盡量不說,能少說的就盡量不多說。也許有人會問,倘若這樣“夾著尾巴”做媽媽,是不是太失敗了。其實不然,媽媽在孩子眼中永遠是值得尊敬和愛戴的好媽媽!同時也正因為如此,做母親的才更要經常反問自己,有沒有說錯話,有沒有做錯事。尤其對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4.教育藝術化親子教育是一門藝術,母親在實施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說服教育,還是批評教育,都要注意方式方法,爭取用藝術化的方式給予孩子教育。

有些母親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是一頓猛烈的抨擊,這樣隻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母親先對孩子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不足和錯誤之處,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就會樂意接受和改正。而且這樣的教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化虛為實,弄假成真青春期的孩子,在性方麵開始有所萌動,因此就出現了令很多母親頭痛不已的“早戀”問題。為此母親就和孩子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圍追堵截的攻擊和反攻擊鬥爭。母親剛用一招“步步為營”,孩子就采取了一招“瞞天過海”,結果一場鬥爭下來雙方都是精疲力竭。最後母親萬般無奈,又隻得使出家長權威的殺手鐧,三令五申地要求孩子不要早戀,否則就如何如何處置。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對兒子放狠話說:“如果再讓我發現你和她有交往,你就從此不要再進我這個家門,我們的母子關係也從此恩斷義絕。”兒子聽完這番話之後,當晚就離家出走了。害得母親苦苦尋了數日,才在一間破舊的出租房內找到了兒子。

兒子見到母親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我不知道現在該如何稱呼您了,因為我和她仍然有交往。”聽到這句話,母親的心跟針紮了似的疼痛,她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於是流著淚,把兒子緊緊抱在懷裏,悔恨交加地說道:“媽媽的傻兒子,都是媽媽的錯,跟媽媽回去吧,媽媽再也不阻止你們交往了。”兒子跟母親回家之後,他和女朋友交往沒多久,竟主動分手了。因為在媽媽的恐嚇和監視中,他們的感情就像“煙籠寒水月籠沙”一樣的美妙,可是真的當他們堂而皇之地交往之後,就彼此發現了對方的不足和缺點,最後兩人都無法忍受對方,而走上了分手的道路。

這個故事表明與其強製阻攔,倒不如“化虛為實,弄假成真”的效果來得顯著。如果母親能以有情、有理、有據的說服、勸導,再加上具體事例改變孩子的理想化思維,那麼說不定效果可能會出人意料的好。

春風化雨助成長盛夏的一天午後,突然狂風肆虐,接著就是一陣電閃雷鳴,隨之傾盆大雨便由天而降了。疾風驟雨過後,老宅子後院的幾株果樹,仿佛遭受了滅頂之災一般。昔日的銅枝鐵幹,被攔腰斬截,淒慘慘地躺在了汙水中。初生的果子,還沒來得及成熟,就夭折了,落了滿地都是。還有那片片翠綠,而今也是“娥眉淡掃胭脂汙”,那年夏天我們沒有收獲豐碩的果實。轉眼已是肅殺之秋,那些果樹終於沒有重新活過來的跡象。於是唯有懷著緬懷和不忍之情,把它鋸斷了。當晚我們就用這些果樹劈成的柴火,做了一頓飯。用餐時,竟然在飯菜中,嚐到了果實的芬芳。

看完這段文字,不禁令人想到了有關孩子教育的問題。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而祖先留給我們的同時也是流傳最廣的教育方法就是“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慈母多敗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充滿了暴力的經驗總結。

其實教育孩子僅靠粗暴的打罵是達不到目的的,就像老宅中的果樹,在疾風暴雨的洗禮下枝殘葉落,最後頹然殞命。如果對待孩子也是如此,那麼就會促使孩子養成說謊、冷漠、孤僻、仇視、攻擊等心理問題。同時也會為孩子日後做出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埋下了隱患。並且也可能造成孩子出走、自殺等終生遺憾的事情。

小米出生在一個富貴殷實的家庭。按理說,他的生活應該很幸福。可是當他談起自己的母親時,卻表現得異常漠然,仿佛是在說一個和自己毫不相幹的女人一樣。

媽媽生下小米之後,就出國留學了。小米就跟著外婆一起過生活。外婆時常拿出母親的照片,告訴他說,照片裏的女人是媽媽。於是小米就牢牢地記住了照片裏的女人。

小米有一次生病,住進了醫院。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媽媽陪護時,他就在心底暗自呼喊著:“媽媽!媽媽!我想你。”可是他知道媽媽遠在萬裏之遙的大洋彼岸,此時媽媽是不可能陪在自己身邊的。於是他的鼻子微微地有些酸。外婆緊緊地把他摟在懷裏,輕輕地哼唱著那首熟悉的搖籃曲。

“媽媽最愛小米了,媽媽肯定會回來的。”外婆說。

小米趴在外婆的肩頭,懷疑地問道:“媽媽愛小米,為什麼不回來看望小米,她的小米生病了,小米想媽媽了。”晚上媽媽打來電話,小米本想跟媽媽好好傾訴一番。可是當他剛接到電話時,電話的另一端就傳來媽媽嚴肅的聲音說道:

“我是媽媽,小米你認真地聽著。你是男孩,也就是男子漢。你要堅強,要做一名頂天立地的男人。”說罷,電話就掛斷了。

小米僵直地站在那裏,兩行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似的,紛紛滾落了下來,耳邊仍然回響著電話掛斷時的“嘟嘟”聲。

外婆立刻走上前去奪過電話,一把把小米抱在懷裏,小米躲在外婆的懷裏失聲痛哭了。

三年之後外婆因病去世,小米才回到媽媽的身邊。當時小米曾幻想著很多浪漫的事情,想和媽媽一起分享。但是媽媽卻從沒給過他任何一次機會。

媽媽生日那天,小米特地買了一盒蛋糕,還精心準備了一份禮物,想送給媽媽。晚上九點鍾了,小米給媽媽打電話,讓她快點回家。媽媽在電話中就訓斥他說:“你都這麼大了,難道沒有媽媽就不能自己生活了嗎?”說完就掛斷了電話。直到深夜,媽媽才回家,那時小米已經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手裏攥著一份美麗的生日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