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定情景:表達需要

時間:玩耍時

地點:家裏

人物:寶寶、媽媽

(寶寶在屋子裏爬來爬去,搗鼓搗鼓這個,碰碰那個。)

媽媽:(看見寶寶嘴唇發幹,不停地舔嘴唇時,拿著寶寶的水壺,向著寶寶伸過來。)寶寶渴嗎?要不要喝水?

寶寶:(坐穩了,直接把手伸過來接。)

媽媽:(媽媽把水壺往後縮,並搖頭。)告訴媽媽,要,還是不要?

(這樣可以引導寶寶回答“要”或“不要”,以訓練寶寶用肯定或否定話語正確表達自己的要求。)

寶寶:(發急了。)媽媽,要。

媽媽:(把水壺放進寶寶手裏。)對了,寶寶真棒!

(有時寶寶會以點頭或搖頭作答。這樣的訓練每日進行幾次,直到寶寶準確地用“是”或“不是”的語氣回答。如果寶寶不吱聲,也不要逼他,多試幾次,寶寶就會配合著回答了。千萬不要寶寶不回答就真的不給了,這樣會使寶寶產生消極心理。)

試著念錯故事

睡覺前可以給寶寶念一個短小有趣的故事,寶寶常常很快就能記住。但寶寶往往是機械地模式記憶,不懂得故事的內容,卻記住每一個句子。如果媽媽念錯了,寶寶會馬上睜大眼,盯著你,表示“你念錯了”。為了“強迫”他表達,媽媽可以故意念錯,而且裝作沒看見他的動作反應,寶寶感到越來越不對勁時,就會反駁說“不”。

開始認識顏色:紅色——認知智能

對寶寶而言,顏色是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往往需要有很多的前期鋪墊,寶寶逐漸才能明白什麼是顏色及不同顏色的區別。媽媽平時可通過遊戲進行訓練和培養。

擬定情景:學認紅色

時間:玩耍時

地點:家裏

人物:寶寶、媽媽

(寶寶坐在地墊上擺弄積木,手拿兩個不同形狀的積木互相敲一敲,或者把壘起來的積木牆推倒。)

媽媽:(坐在寶寶身邊,找出一塊紅色的積木。)寶寶看,這塊積木是紅色的,紅色的。(舉起積木在寶寶眼前晃一晃。)

寶寶:(看著媽媽,試圖理解媽媽的意思。)

媽媽:(把身側的紅色球球拿過來,放到寶寶麵前。)寶寶,紅色的球球,也是紅色的。

媽媽:哪個是紅色的呢?

寶寶:(看看媽媽,用手指指積木。)

(在寶寶心目中,每個東西隻有一個名稱。目前,他會把“紅色”理解為名稱,不可以用一個名字去說兩件東西。)

媽媽:(將一塊紅布與紅積木及紅球球放在一起,全推到寶寶麵前。)看,這些都是紅的。(再指指另一側其他顏色的玩具)那些都不是紅色的。

(此時,媽媽不要說那邊是白色的、黃色的,以免越解釋越糊塗。要讓寶寶把注意力集中到紅色上。)

初次接觸共性概念

認識顏色是要建立一個共性概念,紅色可以形容許多東西。當寶寶看到紅色的一堆全是一色,其他的就不是,經過多次才能明白紅色代表什麼。等寶寶能把所有紅色的玩具全都找出來,沒有遺漏,也沒有找錯,才算寶寶真正學會了認識紅色。在未能完全區分之前,暫時不學其他顏色,以免混淆。

下蹲站起——大動作

在寶寶逐漸掌握行走技能的過程中,肢體的協調性與承受力都在逐步提升,要不斷鼓勵和鞏固寶寶的新技能。

擬定情景:下蹲站起

時間:玩耍時

地點:家裏

人物:寶寶、媽媽

(寶寶扶著沙發站定,手在撥弄著玩具,不時看著媽媽忙碌。)

媽媽:(走到寶寶身邊蹲下來,握住寶寶雙手腕,使寶寶與自己麵對麵站定。)寶寶來,我們玩蹲下來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