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的鼓勵下與爸爸的幫助下,成功爬到樓梯頂端。下樓梯也可以這樣練習。如果家裏沒有樓梯,可以利用家裏的物品給寶寶搭個“樓梯”,練習時媽媽要守在旁邊,以防寶寶不慎跌落。)
注意防護
現在家庭中樓梯越來越多,一不注意,寶寶就摸爬到樓梯上,極易滾落下來。因此,這個階段要注意防護,最好在樓梯入口處設置遮擋攀爬的東西。還要在樓梯兩側裝上安全欄杆,以便寶寶能夠上下樓梯時用以扶著。
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大動作
寶寶跌倒了,父母會怎麼辦?扶,擔心產生依賴、太嬌氣;不扶,又擔心會不會摔傷了,會不會因此變得冷漠,兩邊都難選擇。其實,扶與不扶都有合適的做法。
扶與不扶要看情況
不扶。
寶寶明明摔得不嚴重,卻可憐巴巴地看著媽媽暗示:現在我需要媽媽對我有個關心的表示,我要媽媽愛我一下。從第一次摔倒開始,媽媽就應該狠狠心不去抱他,而是在旁邊鼓勵:“自己快爬起來,你真棒!”他爬起來以後,媽媽可以把他抱起來親親,鼓勵他的勇敢行為。有了這第一次之後,下回寶寶會自己爬起來。
扶。
如果寶寶確實摔得比較疼,或者出了一點血,一定要趕快過去充滿關懷地把孩子抱起來安慰。如果這時家長態度冷漠、嚴肅,堅持讓孩子自己站起來,疼痛和流血帶給孩子的驚嚇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當孩子因為疼痛而哭的時候,一定不要嚴厲製止。
要檢查
看孩子倒地時的姿勢與狀態,看臉色是否異常,手腳是否能動,身上有無外傷或起青包、出血、血腫等。即使上述檢查完全沒有問題,還要繼續觀察1~2天。主要觀察孩子的大小便有無變化,如是否大便變黑、小便呈血色或黑色等。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送醫院,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平時需要加強對孩子手腳活動能力的訓練,讓孩子學會應對碰撞、跌倒。
也可能是故意摔倒
在寶寶渴望得到媽媽關懷的情況下,有可能會通過假摔來達到目的。這個時候,媽媽明智的做法就是掉頭就走,寶寶看這招不管用,會自己乖乖爬起來,以後再不使用。
攻擊行為,注意引導——行為習慣培養
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是正常的,這是這個階段發育的標誌,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但是,如果對寶寶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寶寶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因此要注意合理引導。
動粗的原因
語言表達貧乏。
1歲的寶寶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隻是好奇。
寶寶可能是對某個小夥伴感興趣,想去和他玩耍,但是還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手上的力度,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像是在打人。
情緒不好。
在寶寶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互相打鬧的情況。此外,學習技能遭遇挫折也會引起打人的行為。
寶寶的自衛。
打人有時是自衛行為,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發。反擊隻是一種本能。
別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好。
寶寶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時,就會出現爭端。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不時會對別人手裏的玩具發生興趣,而自己手裏的玩具也是其他寶寶的目標。一旦別人來搶自己的玩具時,就會守著,不允許被人拿走,打鬥行為因此產生。
應對措施
不要體罰寶寶。當寶寶打人時父母千萬不能用打寶寶的方式來懲罰他,最好“冷處理”——把正在哭鬧的寶寶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哭完後再和他說話。
不得不說話——語言智能
想要寶寶盡早說話,就需要加強鍛煉。語言和動作能力一樣,需要在使用中不斷發展起來。因此,媽媽要有效利用甚至是創造每一個需要寶寶表達的機會,引導寶寶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