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紅色文化有利於改進幹部作風、端正幹部態度。紅色文化體現我黨我軍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運用紅色文化使廣大黨員幹部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有利於改進幹部作風、端正幹部態度。引領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參觀紅色革命舊址,使其身臨其境感受革命先烈為革命英勇奮鬥、不懈努力的革命誌向和高尚情操,同時以紅色精神武裝幹部群體,能夠進一步激發廣大幹部的革命熱情,把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結合起來,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3]。對當前一些黨政官員作風不正、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等問題,也可以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使其樹立艱苦奮鬥、不驕不躁的優良作風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
二、紅色文化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的經濟價值
(一)紅色文化有利於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馬克斯韋伯指出,經濟和文化是同一因果鏈的兩個側麵,有什麼樣的經濟發展表象,其背後就有什麼樣的倫理文化作支撐。紅色文化具有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以勤勞勇敢、團結統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的過程中,紅色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依托紅色文化精神建立一種穩定、安全、有序、公正的市場經濟管理機製,使我國經濟能夠更有序地進行。經濟往來貴在誠信,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最有效的方法還是以誠信為本,以紅色文化中的實事求是、誠信友愛、與時俱進和集體主義等精神來貫穿經濟往來的全過程,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等精神來凝聚人心,振奮精神,鼓舞士氣,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使經濟穩定、和諧、有序增長。
(二)紅色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現如今,文化產業已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環節,而紅色文化則是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紅色旅遊蓬勃發展,帶動了革命老區的經濟增長。革命老區多處於山區,風景優美、生態宜人,把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古跡文化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於文化娛樂和觀光遊覽中,既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又有利於把紅色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從而推動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在紅色革命老區建立紅色產業鏈條,宣傳革命老區,以旅遊帶動老區的經濟增長。
紅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革命老區保留下來的遺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如果以紅色文化為商標,商品在銷售過程中不僅傳播了紅色文化的優良傳統和紅色精神,誘發人們對往昔那段激情歲月的懷念,重溫紅色記憶,還能為商品帶來紅色效應,增強人們的購買欲望,從而獲得經濟價值。
紅色文化熱也給文化傳媒帶來了廣泛的素材。紅色歌曲、紅色影視劇、紅色書籍的熱潮,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經濟增長,“紅色經典”已經成為緩解當代人信仰焦慮的一種方式,觀眾在看紅色影視劇的同時還能使心靈得到淨化。紅色文化反映了主流文化的大眾普適性、廣泛參與性以及人們的精神渴求,彰顯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和深厚土壤。
三、紅色文化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的文化價值
(一)文化傳承功能。紅色文化印證曆史、啟迪未來,提煉和凝聚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並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以傳承。和平建設時期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就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深刻體現。紅色文化發端於五四運動,成熟和發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麵貌就煥然一新的曆史紀實。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文化,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中國共產黨及與之相應的紅色文化,引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使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紅色文化也將繼續作為中國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