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紅色文化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的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張璐 王小元
[摘 要] 紅色文化是我國特定曆史時期產生並不斷發展的優秀文化,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其價值和功能尤其重要。深刻挖掘紅色文化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的價值,有利於我們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 紅色文化 中國夢 價值
紅色文化是在我國特定曆史時期產生的優秀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吸收繼承了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並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紅色文化表現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麵。作為物質文化的表現形式為遺物、遺址等革命遺存,非物質文化表現為在革命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紅色精神,以及黨在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形成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時代價值的精神。
紅色文化的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紅色文化的核心;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產物,是第一代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製定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來源,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指南,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紅色文化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的政治價值
(一)紅色文化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進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體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進程。在革命年代,紅色文化提高了黨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提升了人民軍隊的戰鬥力,贏得了人民的巨大支持,更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曆史,具有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豐富內涵,具有特定的物質載體和價值指向。紅色文化萌芽紮根於無產階級,自形成之初就始終站在無產階級政治立場上,被廣大的勞動人民接受和認可,一直以來都為廣大勞動人民提供強大精神支柱。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紅色文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紅色文化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紅色文化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見證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艱辛和成效,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努力,深刻證明了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必然性和科學性。同時,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和鬥爭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物質載體,可以豐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還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方向,增強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效[1]。
(二)紅色文化有助於增強公眾的政治認同感,維係政治穩定。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力量,有利於增強公眾的政治認同感,有利於堅持和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曆史和人民賦予的,中國夢也要靠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中國社會以往的文化隻是為“少數人”的文化,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的紅色文化則開啟了為“大多數人”的文化發展新時代,實現了政治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紅色文化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課堂,黨的群眾路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生命線,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關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總結。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2]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更要充分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注重將曆史的學習與現實的實踐相結合,在紅色文化的學習過程中深化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