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育價值功能。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是紅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勵人們開拓進取、矢誌不渝的強大精神支柱。近幾年來,一些人在經濟收入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收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養,引起不少價值觀扭曲、思想偏執任性、自私自利的不良之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逐步淡化了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把紅色文化精神引進校園,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積極培育青少年求真務實、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的精神麵貌,是我們凝聚民族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需要弘揚這些紅色精神。深入發掘紅色文化的德育價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現實需要。
四、紅色文化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的社會價值
(一)紅色文化凝聚社會力量。近百年來中華民族贏得的光榮和驕傲證明,紅色文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文化產生於特定的曆史時期,凝結著無數仁人誌士和勞動人民的不懈努力,承載著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殷切期望。人們之所以熱愛黨、擁護黨,與紅色文化是分不開的。紅色文化根植於中國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實踐之中,充分體現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主流和方向,與全國人民的利益相一致[4]。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將英勇不屈、奉獻犧牲、團結協作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2]紅色文化即是近現代以來中國精神的代表,用革命傳統之魂凝聚社會力量,營造紅色氛圍。同時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一脈相承,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離不開對紅色文化這一寶貴精神財富的傳承與弘揚[5]。
(二)紅色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增強民眾的社會責任感。當代中國正在經曆社會大變化,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貧富鴻溝日益加深,相當一些人出現信仰危機、信任危機、道德滑坡、人生觀扭曲、價值觀錯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精神亂象其實都是文化本身乃至文化認同危機的表現,物質的豐富卻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變化和困惑,物質越豐富,思想越困惑,精神越痛苦。對此,要大力推進紅色文化建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自覺自信,以紅色文化帶動整個社會心理和精神的重新建構,用紅色文化中優良的革命傳統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增強民眾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人民形成全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以銳意進取的姿態去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6]。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隻有不斷發展繁榮紅色文化,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隻有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夢的遠大目標,紅色文化才能不斷發展繁榮。○
參考文獻:
[1]何其鑫,向國華,餘雪源.紅色文化資源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應用[J].江西社會科學,2013(10).
[2]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蘇東霞,文玉忠.紅色文化的社會價值思考[J].理論學習,2011(7).
[4]李水弟,陳建.紅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2).
[5]楊建輝.試論紅色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中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
[6]王小元,謝家讚.論蘇區精神及其在構建和諧贛州中的時代價值[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4).
責任編輯 吳自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