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期文化建設思想的發展及啟示(1 / 2)

新時期文化建設思想的發展及啟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劉強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文化建設日益重視,文化思想不斷得以提升和發展。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出,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國的文化建設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和時代要求的道路。對新時期我國的文化建設曆程進行回顧,對這一時期的文化建設思想進行梳理,總結經驗,把握規律,將有利於我們更加自覺地推動文化向更好、更快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文化民生 思想發展曆程 經驗啟示

一、新時期我國文化民生思想的發展曆程

1.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鄧小平在1978年8月的講話中說,“文化也是一門行業,一個領域,這個領域是為勞動者服務的行業”[1]P361。這就明確了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意義,指出了文化建設發展的方向所在。在1980年12月,鄧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P367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既包括科學、文化和教育等知識的學習,也涵蓋著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的培育,它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鄧小平製定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的文化建設根本方針,“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培養目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的開創,在更高的層麵上滿足了新時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各種多樣化文化需求。

2.江澤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論。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各種政治力量開始新的分化組合,文化在國際舞台上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江澤民明確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3]P33,並就其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內容和方向作出政策規定。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全麵係統闡述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論述了發展先進文化的時代要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文化發展戰略,猶如我國文化發展之路上的兩翼,促進了我們的文化事業和產業的興旺繁榮,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大餐越來越豐富,文化品位獲得極大提升。

3.胡錦濤的和諧文化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和諧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成為小康社會建設的應有之意。為了有力地推動以和諧為特征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胡錦濤提出要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這是這一時期我們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其基礎是以“八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更是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對深化文化體製改革以及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規劃和部署,進一步彰顯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4.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思想。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我國人民踏上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習近平在講話中多次提到“中國夢”。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離不開中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弘揚,離不開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力量的凝聚。在中國夢的夢想成真的過程中,文化將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這就必然要求我們要夯實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基礎。在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我們要“推動文化事業全麵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4]P1。通過文化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發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文化優勢的著力培育,我國的民族文化力量正在日益壯大,文化軟實力正在迅速提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逐步實現,正在使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斷豐富,精神力量日益增強,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得以彰顯,中國和平發展的文明大國形象得以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