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澤東重視部隊科學化、現代化、知識化建設思想在寧都首次運用
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之前是沒有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紅軍的作戰大多是依靠徒步或騎馬送信以及少量的有線電話來指揮作戰。然而,隨著革命鬥爭形勢的發展,戰爭規模的擴大,這種落後的通信方式已經很難滿足戰爭的需求。因此,建立一套無線電偵察、無線電通信裝備顯得尤為迫切,正如1930年9月17日,紅一方麵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在二打長沙後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的,“此次攻打長沙不克”,原因之一是“技術條件不具備……如無線電等我們也沒有,以致兩個軍團聯絡不好,因而失機”。因此,在以後的革命鬥爭中,毛澤東非常注意收繳敵人的無線電器材設備,並在簽發的命令中專門寫到“勝利後須注意收繳敵之軍旗及無線電機不準破壞,並須收集整部機器及無線電機務員、報務員”。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利用繳獲敵人的“一部半電台”,在毛澤東、朱德的指導下,於1931年1月在寧都小布先後成立了紅一方麵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和第一支無線電通信隊,這標誌著紅軍部隊開始有了現代化技術裝備。新組建的電台為紅軍反“圍剿”發揮了重要作用,紅軍電台每天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電訊,監聽敵軍電台,幫助紅軍總部及時了解敵軍的動向,為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做戰略決策及時提供參考情報。為了進一步發揮無線電台的作用,建立紅軍的無線電指揮聯絡網,毛澤東決定開辦無線電訓練班,以培養更多的無線電技術人員,來不斷壯大我軍的無線電通信事業。1月28日,紅一方麵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毛澤東於寧都小布簽發了《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2月初,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在小布陳家土樓正式開課,這標誌著我軍無線電通信人才的培養從寧都小布開始。正是因為有了毛澤東在寧都小布重視部隊科學化、現代化、知識化建設的思想,紅軍從沒有電台到擁有一部半簡陋的電台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無線電通信事業得到不斷發展壯大。至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先後繳獲了敵人電台8部,這時,紅軍已發展到了6個無線電分隊。無線電通信隊也逐步升格為無線電大隊,後擴充為無線電總隊,並建立了無線電偵察、指揮網。隨著電台數量的增多,力量的增強,1931年6月2日,紅軍實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無線電通報。9月下旬,實現了中央蘇區與上海黨中央的第一次通報。11月7日,建立的第一個文字新聞廣播電台正式開播。在人才培養上,從寧都小布開辦的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到1932年初在瑞金洋溪發展為紅軍第一所通信學校,至長征前辦了11期,共訓練無線、有線、司號、旗語、訊號、徒步等各類通信人員2100餘人。
寧都黃陂是毛澤東首次組織部隊正規化、係統化開展識字運動的地方。1931年春,毛澤東任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時,在黃陂創辦紅軍隨營學校,編印第一本“識字課本”,組織全軍開展識字運動,為推動全軍的知識化發揮了重要作用。3月,毛澤東又先後於12日和14日在黃陂寫下了《怎樣辦〈時事簡報〉》和《普遍地舉辦〈時事簡報〉》這兩篇文章,他提出通過辦《時事簡報》,來方便蘇區群眾及時了解當前革命的情況,從而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革命覺悟和革命熱情。這些史實都是毛澤東重視軍隊科學化、知識化以及提高蘇區群眾革命鬥爭思想的具體表現。
毛澤東在寧都進行的革命實踐所閃爍的思想光輝遠不止以上所述,他領導黨和紅軍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對紅軍的正規化建設、對地方黨政和武裝建設的指導及蘇區軍民關係等都留下了燦爛的光輝,不僅在當時革命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要研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豐富、發展是不能離開寧都這一重要地域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年譜(19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