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述毛澤東在寧都革命鬥爭中的思想光輝(1 / 3)

試述毛澤東在寧都革命鬥爭中的思想光輝

毛澤東思想研究

作者:曾晨英

[摘 要] 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曾率領紅軍10餘次或駐紮,或往返,或轉戰於寧都進行革命鬥爭,並於此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創建了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和第一支無線電通信隊,簽發了大量的命令、訓令、通令、通告,寫下了一篇篇光輝著作,這些革命實踐和光輝文獻,無不閃爍著毛澤東的思想光輝。

[關鍵詞] 毛澤東 寧都 革命實踐 思想光輝

寧都位於贛州北部,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從1929年1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一直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蘇區開始戰略轉移,毛澤東在中央蘇區革命活動的時間長達五年多。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曾率領紅軍10餘次或駐紮,或往返,或轉戰於寧都進行革命鬥爭,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是為打破敵人的第一次“圍剿”,從1930年11月28日開始,紅一方麵軍約4萬餘人全部向寧都的黃陂、小布退卻集結,直至1931年4月20日離開寧都,在此穩定地駐紮了4個月又23天,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之前駐紮時間最長的地域。毛澤東於此領導蘇區軍民完成了反“圍剿”戰前的各項準備,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創建了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和第一支無線電通信隊,確定了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黃陂戰鬥勝利,簽發了大量的命令、訓令、通令、通告,寫下了一篇篇光輝著作,這些革命實踐和文獻,無不閃爍著毛澤東的思想光輝。

一、毛澤東在寧都的軍事實踐,是紅軍作戰原則形成的堅實基礎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道:“從一九二八年五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遊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後來我們的作戰原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江西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時,‘誘敵深入’的方針提出來了,而且應用成功了。等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於是全部紅軍作戰的原則就形成了。這時是軍事原則的新發展階段,內容大大豐富起來,形式也有了許多改變”[1]P204對於毛澤東所說的全部紅軍作戰原則,它的具體內容指的是“誘敵深入”的積極防禦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作戰方針和“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的作戰形式。而這些都能在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麵軍整個三次反“圍剿”期間或駐紮,或轉戰於寧都黃陂、小布、東韶、青塘等地區所進行的革命實踐中,找到具體的史實和生動的戰例。

1930年11月底,毛澤東、朱德率紅一方麵軍機關及紅軍約4萬人全部集結於寧都黃陂、小布,做第一次反“圍剿”戰略反攻的各項準備工作。為進一步在紅軍中統一“羅坊會議”提出的“誘敵深入”戰略方針,當月上旬,毛澤東在黃陂中排村主持召開紅一方麵軍總前委擴大會議(史稱“黃陂會議”),討論反“圍剿”戰略反攻問題。會上,毛澤東就為什麼要“誘敵深入”到赤色區域作了具體形象的分析,形象生動地比喻“誘敵深入到赤色區域”,“就好像蝦子落灘頭,這一著就是敵敗我勝”。說到“我們兵力是集中的,敵人的兵力是分散的”時,把“一、三兩個軍團大彙合,集中在一塊”,“叫做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斷無不勝之理”。說到“我們得地利,敵人不得地利”時,分析“寧都永豐興國一帶,既是赤色區域,又是山多嶺峻,路又窄,地又險,敵人大的步伐擺不開,大炮啦,機關槍啦,也失去作用。……要教那陷在那裏的白軍走投無路,打個片甲不留。”會後,總前委根據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在黃陂印發了著名的“八個大勝利條件”,進一步統一紅軍指戰員的認識,為反“圍剿”勝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當月下旬,紅軍總部又在小布河灘上召開規模盛大的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親自參加大會並題寫了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這副對聯的上聯說的是在井岡山打遊擊戰爭的基本原則,而下聯則顯示了毛澤東自下井岡山後從遊擊戰術到正規兵團運動戰術的轉變,這既是紅軍作戰原則的發展,又是毛澤東對反“圍剿”戰略戰術思想的表達。

“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是毛澤東反“圍剿”作戰方針的核心。國民黨第一次“圍剿”紅軍的主力軍是張輝瓚、譚道源兩師,其中張輝瓚又是前線總指揮,兩個師各約1.4萬人,而且他的主力所在地龍岡、源頭均接近紅軍的集結地黃陂、小布。因此,毛澤東決定“集中兵力”,形成絕對優勢,一次打一個師,隻要消滅了這兩個師,“圍剿”就基本上被打破了。反攻前,毛澤東首先表現出“慎重初戰”的軍事思想,認為“反攻的第一個戰鬥,關係非常之大。第一個戰鬥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於全局”[1]P220。決定先把進至源頭的敵譚道源師引到小布來打,紅軍先後於1930年12月25日、27日拂曉,兩度開到小布設伏,準備先行消滅敵譚道源師,因敵譚道源師剛出動又停止,未脫離居高臨下的源頭陣地,紅軍撤回原集結地待機。而此時,敵張輝瓚師己進至有利於紅軍作戰的龍岡地域。基於敵情發生變化,12月28日,毛澤東、朱德在寧都黃陂簽發紅字第十號《紅一方麵軍改向我左翼當麵之敵出擊的命令》。30日,龍岡戰鬥大捷,是時,嚇得敵譚道源師向東韶逃跑,敵許克祥師向頭陂逃跑。於是,毛澤東、朱德1931年1月2日在寧都小布簽發勝字第二號《追擊譚道源師的命令》,乘勢“各個擊破”敵人。1月3日,紅軍在寧都東韶殲滅敵譚道源師一半,於是,富田、東固、頭陂諸敵畏打紛紛撤退,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束。

1931年3月25日,紅軍總部由黃陂遷駐青塘,4月17日,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的繼續會議(史稱“青塘會議”)在青塘河背村召開,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要確定第二次反“圍剿”戰略方針。蘇區中央局和紅軍領導人內部,對第二次反“圍剿”戰略方針產生嚴重分歧。有人主張不要打,開步走,將紅軍退出中央蘇區;也有人主張“分兵退敵”,將紅軍主力分成幾部四麵散開,分散和吸引敵人兵力,以保衛根據地。毛澤東則主張一是在根據地內打,二是集中兵力打,並以充分的理由闡述了堅持誘敵深入、在根據地內消滅敵人的種種理由,從而解決了紅軍對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打不打、如何打的問題,確定了紅軍“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由西向東橫掃,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戰術,確保了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