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人民代表大會製實行民主集中製原則。1937年,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毛澤東就清晰闡述了政權機構的民主集中製原則。“當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經通過民意機關而交付於自己選舉的政府的時候,即由政府去執行,隻要執行時不違背曾經民意通過的方針,其執行必能順利無阻。”[4]P383此後,毛澤東又多次闡述這一原則。在毛澤東看來,人民代表大會製的民主集中製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是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其他政府機構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並對它負責,“新民主主義的政權組織,應該采取民主集中製,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5]P1057。二是,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的執行機構權力集中化,能夠及時果斷地處理事情。
最後,人民代表大會製依賴於普遍平等的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作為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的主要機構,若要真正發揮作用,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行使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的人大代表必須能夠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而要使人大代表能夠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必須使他們的權力真正來源於人民的授權,這就要求要實行普遍平等的選舉。毛澤東一直主張實行普遍平等的選舉。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就指出,要想使人民真正掌握國家權力當家做主,就“必須實行無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製”[4]P677。1954年全國一屆人大召開之前,在毛澤東的推動下,普遍平等的選舉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在進行人口普查和選民登記的基礎上,廣大人民進行投票。在全國基層單位進行的人大代表的選舉中,共有278093100人參加了投票,占登記選民總數的85.88%[11]P312。為了使人大代表更好地反映民意,毛澤東還指出,在人大代表名額的分配時,不能把政府高官都選成人大代表,多數代表應來自下層[12]P260。
三、全麵闡發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思想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後,如何處理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政黨的關係,是擺在無產階級政黨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列寧有過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實行多黨合作的想法,但在建立政權後,因形勢所迫,取締了其他政黨。中國與蘇聯情況不同,在推翻國民黨黑暗統治的鬥爭中,民主黨派始終與中國共產黨一起並肩作戰,因而成為中共的友黨。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多次表述了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想法,從而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思想。
毛澤東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首先,中國的多黨合作製度既不同於西方的多黨製,也不同於蘇聯的一黨製。在毛澤東看來,一方麵,中國的多黨合作製不同於西方的多黨製。中國的多黨合作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是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的,這是中國多黨合作製的最本質特征;而在西方國家多黨製下,各黨派輪流執政,表麵看似很民主,但究其本質而言,它“不過是維護資產階級專政的一種方法,它絕不能保障勞動人民的自由權利”[8]P208。另一方麵,中國的多黨合作製也不同於蘇聯的一黨製。在蘇聯,隻有蘇聯共產黨可以合法存在,而在中國,除了共產黨領導之外,其他民主黨派不但合法,而且給予他們特定的政治地位。
其次,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應長期合作。早在1941年11月,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毛澤東就指出,“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因此……共產黨的這個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原則,是固定不移的,是永遠不變的。”[5]P809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再次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6]P1437。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完成,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後,多黨合作的局麵還能不能維持,這是縈繞在不少民主黨派人士頭腦中的問題。這年4月,毛澤東作《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其中有一部分專門談到了“黨和非黨關係”。他指出,多個黨存在比一個黨好,並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8]P34。1957年,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中,毛澤東再次強調,中共與民主黨派應當長期共存[8]P235。
在毛澤東看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應當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一是因為,民主黨派是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和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這是雙方長期合作的政治基礎[8]P235;二是因為,同民主黨派的長期合作有利於團結最廣大的人民,從而有利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6]P1437;三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執政需要聽到來自各方麵的聲音,需要來自各方麵的監督,民主黨派的監督有利於中國共產黨更好地領導國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什麼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8]P235
再次,政協應當繼續存在,其性質是統一戰線組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後,全國人大正式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政協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對此,毛澤東的回答是,政協應當繼續存在。同年,毛澤東在與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談話時指出,政協還是需要的,可以通過政協來容納多人以商量國事。政協參與的協商國事包括:協商國際問題,商量各級人大與各級政協候選人名單,對國內重大問題提意見,協調各民族、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民主人士與領導人員之間的關係。同時,毛澤東又指出,雖然政協繼續存在,但政協的性質發生變化,不再是國家權力機關,而成了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組織。在他看來,如果還把政協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就會造成“一國二公”的局麵,對國家是不利的[12]P384-387。○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0]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1]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12]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