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麼選擇先合作化後機械化這種途徑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呢?在他看來,主要出於以下兩個方麵的考慮:
首先,先合作化後機械化,有利於推動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毛澤東認為,個體小農經濟是一種生計經濟,這種經濟形式不會促進農業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它給農民帶來的隻是“小惠”。隻有把小農經濟組織起來,實行集體耕種土地,才能使大機器有用武之地,才能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由於我國工業的落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需要較長的時間。隻有實現了工業化,才能用大量的機械來裝備農業,使農業實現機械化。而社會主義工業化又需要農業這個基礎來滿足它對糧食、工業原料、資金以及勞動力逐步增多的需求。因此隻有先使小農經濟走上合作化道路,逐步滿足工業化的需要,促使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才能實現農業的技術改造,達到機械化水平。1956年11月,毛澤東在會見意大利社會黨農業考察團時,表現出他對剛建立的農業合作化生產關係的高度認可,“我們這裏農業合作社比較容易組織,通過許多過渡步驟,在七年內都組織起來了。合作社能增產,政府不津貼。農民組織起來,但生產工具沒有什麼改善,可是比個體生產好,能增產,能增加收入。”[1]P24
其次,先合作化後機械化,符合當時中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現狀。農業合作化、集體化在一定程度上關聯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影響著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前進步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所提出的對於農業的要求,絕不是小農經濟所能解決的。毛澤東指出:“在農業方麵,在我國的條件下(在資本主義國家內是使農業資本主義化),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7]P410社會主義工業化要求農業從分散落後的生產方式轉變為集體的先進的生產方式。
毛澤東對合作化、集體化的思想和態度,始終是站在農民運動的前頭,積極引導農民奮進。農業合作化運動主要是一場以政治目標導向為主的農業集體化運動,雖然在後期有違背農民意願、侵犯農民利益的現象,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經曆了一些曲折,但必須肯定地說,毛澤東“先合作化,後機械化”的思想主流是好的,是成功的,它為我國農業現代化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農業現代化的核心任務:農業機械化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著名論斷,可以說是毛澤東主張通過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思想的經典概括。在毛澤東親自領導下,一場以改造、改良和革新生產工具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機械化運動曆經幾十年,提高了我國農業機械化作業程度,促進了糧食和農林牧副業的增產增收,在農村培養和鍛煉了一批技術人員,為我國農業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在農業機械化上的思想和實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主張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實現機械化,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毛澤東農業機械化思想的精髓。毛澤東很早就重視農業機械化的作用,1937年8月,他在《矛盾論》中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8]P311。1953年,國民經濟基本恢複後,我國開始著手製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工農業發展有序進行,農業建設實行農業合作化運動和農業機械化運動並舉的方針。毛澤東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中指出:“中國隻有在社會主義經濟製度方麵徹底的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麵,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主義經濟麵貌全部改觀。”[9]P438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毛澤東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農業機械化建設上。
第二,農業機械化的目標和步驟:25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在提出農業機械化的戰略目標上,毛澤東是比較謹慎的。第一次提出25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戰略目標,是在1955年7月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他指出,“由於我國的經濟條件,技術改革的時間,比較社會改革的時間會要長一些,估計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麵的技術改革大概需要四個至五個五年計劃,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時間。全黨必須為實現這個偉大任務而奮鬥”。毛澤東的目標是:“在技術方麵,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9]P438
在1958年成都會議上,由於受急躁冒進、急於求成思想的影響,毛澤東在農業機械化的戰略目標問題上也犯了“左”傾錯誤,對農業機械化不斷提出新要求,縮短農業機械化實現的日期。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農業機械化進程遭受了巨大的挫折。20世紀60年代初,經過經濟調整,農業開始好轉,農業機械化重新走上正軌。毛澤東也認識到了對農業機械化問題估計的失誤。1966年,毛澤東在寫給王任重的信中說:“農業機械化的問題,各省、市、區應當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做出一個五年、七年、十年的計劃,從少數試點逐步擴大,用25年時間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目前是抓緊從今年起的十五年,已經過去十年,這十年我們抓得不太好。”
第三,農業機械化的基本方針:典型示範,逐步推廣,因地製宜,量力而行。在農業機械化如何操作的問題上,毛澤東抱以謹慎的態度。他主張農業機械投入使用時應先進行試驗,如確有成效,則在取得經驗後逐步推廣。在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機械化問題的意見》中,毛澤東要求各地因地製宜、量力而行,做到機械化(包括農用引力和機引農具)、半機械化(指新式畜力農具和改良農具並重);還提出,農業機械以小型為主,農業機械製造以地方為主,實現農業機械化以農業合作社自己的力量為主。應該說,這些方針都是正確的,是符合當時農業實際情況的。
五、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產業布局:“以糧為綱、全麵發展”,“以農輕重為序、工農業並舉”
在農業現代化的產業布局問題上,雖然毛澤東在“大躍進”時期,犯過“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等導致農業內部和工農業之間比例失衡的錯誤,但他及時認識和糾正了這一錯誤思想。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部分時間裏,毛澤東在農業現代化的產業布局問題上,都堅持認為要“以糧為綱、全麵發展”,“以農輕重為序、工農業並舉”,做到綜合平衡。這一思想的正確運用,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各部門保持了基本平衡,農業現代化建設得到較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