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構想與實踐
毛澤東思想研究
作者:陳燕
[摘 要] 毛澤東在實踐基礎上,關於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構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探討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問題,必須重視毛澤東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構思與實踐的研究。基於《毛澤東年譜(1949—1976)》中關於毛澤東對農業現代化問題的講話、文章和實踐,筆者從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道路、基本原則、建設路徑、核心任務、產業布局、必要條件等六個方麵展開論述。
[關鍵詞] 毛澤東 農業現代化建設 構想 實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都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其中毛澤東的貢獻不可忽視。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科學地預見到,中國革命勝利之後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應該是:在集體化的基礎上向社會化方向前進,實現農業近代化。在1945年《論聯合政府》的書麵報告中,毛澤東第一次提出“農業近代化”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逐步提出了農業的社會主義化和機械化等設想,在此基礎上又逐漸確立了“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特別是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毛澤東在實踐中進一步形成和闡發了對農業現代化的構想。2013年12月《毛澤東年譜(1949—1976)》出版,為毛澤東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更為權威而詳盡的史料。
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道路:社會主義
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與一定的社會製度聯係在一起的。中國一定要搞社會主義,是毛澤東的決心,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決心,離開了社會主義,中國將不可能發展。一開始毛澤東認為中國邁向社會主義道路必須要經曆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樣一個相當長的過渡階段。但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後,毛澤東急切地盼望社會主義在中國能早日實現,盡早趕上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目標,於是他過早地提出了向社會主義進軍的步伐。
毛澤東認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同時它也存在現實可能性。在1955年7月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中,毛澤東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長篇報告,指出“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禦災荒,隻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同時,“廣大農民的生活,雖然在土地改革以後,比較以前有所改善或大為改善,但是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農民隻占比較的少數,因此大多數農民有一種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建設和它的成就,正在日益促進他們的這種積極性。對他們來說,除了社會主義,再無別的出路”[1]P409。在毛澤東看來,農民自身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成為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決定性力量,這也成為毛澤東加快農業合作化步伐的重要依據。
根據當時生產力的現狀,毛澤東認為農業合作化運動應該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采取自願互利的原則,通過示範試驗將農民引上社會主義道路。關於農業合作化的發展步驟,毛澤東最初的設想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到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共有時間十八年。我們準備在這個時間內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麵的社會主義改造”[1]P411。毛澤東並非沒有意識到1953年開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步伐過快問題,一開始他主張停一年,尤其是在南方不要辦得太快,但在看到浙江、安徽都搞了好幾萬個社的情況下,毛澤東的主意改變了,為什麼其他省不可以多搞一些呢?於是,在經過短暫的放緩與調整後,毛澤東主張加快農業集體化改造,農村的生產關係迅速實現集體化變革,到1956年底我國農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原則:自力更生
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毛澤東一貫強調把自力更生作為根本出發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應當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原則,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和忽視。
新中國成立之初,針對我國是落後的農業國的狀況,毛澤東提出了將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口號,指出“中國人民已經具有戰勝困難的極其豐富的經驗”,那就是“隻要我們仍然堅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隻要我們團結一致……我們就能夠在經濟戰線上迅速獲得勝利”[2]P345。在之後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毛澤東一直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作為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根本出發點。無論是開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還是後來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都是主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三年困難時期和蘇聯撤走大批專家之後,毛澤東從實際的經驗教訓中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1963年9月,毛澤東在同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代表團談話時,強調了革命和建設都要靠自己的力量的觀點。他說:蘇聯專家撤走後,“我們沒辦法,就靠自己,靠自己兩隻手”,但這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壞事,“離開了先生,學生就自己學。有先生有好處,也有壞處。不要先生,自己讀書,自己寫字,自己想問題。這是一條真理”[3]P257。
在農業現代化問題上,毛澤東強調以自力更生為基本原則,同時也重視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等東歐國家學習先進經驗。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的第一個先生是蘇聯,我們首先要學習蘇聯,但是美國也是我們的先生”,“和別的國家互相幫助,發展經濟關係,尤其是我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相互了解、交流經驗,很有必要。搞經濟關門是不行的”[4]P67-68。但在任何情況下,“爭取外援”都不能代替“自力更生”,也不能不顧條件照搬別人的東西。總之,要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為輔的方針”[4]P66。
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路徑:先合作化後機械化
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必須組織生產的、消費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縣、區的合作社領導機關。”[5]P11432
“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即先完成農業生產的社會主義合作化,後完成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這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他把這一思想付諸實踐,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並獲得了成功。後來,他總結說:“我們黨在農業問題上的根本路線是,第一步實現農業集體化,第二步是在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6]P628-629。毛澤東在農業現代化問題上的路徑選擇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