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批判(1 / 3)

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批判

馬克思主義研究

作者:楊蘭

[摘 要] 馬克思、恩格斯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宗教本質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宗教教育一直是西方宗教意識形態功能發揮的主要載體,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宗教渠道向我國滲透西方意識形態,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因此,我們對西方國家宗教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關鍵詞] 馬克思 恩格斯 宗教教育 意識形態 批判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作為意識形態的宗教本質的揭露

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將宗教劃歸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並對其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消極作用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將宗教、哲學和藝術等一起歸結為社會的意識形態,而不僅僅隻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同時,由於唯物主義史觀的確立以及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辯證關係的進一步深刻認識,晚年的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了宗教作為意識形態對其特定的經濟基礎的依存性,指出經濟基礎在意識形態形成和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堅信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係,認為宗教等意識形態產生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被一定的經濟基礎所製約,並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或遲或早地發生改變。馬克思寫道:“黑格爾曆史觀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絕對的精神……人類的曆史變成了抽象的東西的曆史,因而對現實的人說來,也就是變成了人類的彼岸精神的曆史。”[1]p108

盡管費爾巴哈從人的自我異化出發來批判宗教,把宗教世界歸結為它的世俗基礎,但是馬克思看到了費爾巴哈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明確地批判道:“因為,世俗的基礎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離,並使自己轉入雲霄,成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隻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1]p4在馬克思看來,宗教世界不過是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的產物,是世俗基礎的神秘化幻想而已,隻有深入世俗世界內部的矛盾,才能真正地看到宗教的本質。

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2]p5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寫道:“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隻有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直接交往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本身,都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因此,我從自身所做出的東西,是我從自身為社會做出的,並且意識到我自己是社會的存在物。”[3]p122

正如馬克思所言,“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4]p100。西方國家的宗教教育就是將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擴大化為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其目的就是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服務,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這也是西方國家宗教教育意識形態色彩最為濃厚之處。

二、宗教教育在西方社會發揮著意識形態的功能

一般來說,宗教教育在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社會凝聚功能。宗教作為一種信仰係統,對於信仰它的人具有強大的精神統攝力和社會凝聚力的功能。對於信徒來說,宗教信仰是其利益的根本;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宗教信仰是其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第二,道德約束功能。宗教對信徒的道德思想、道德觀念、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具有約束和提升的功能。在宗教裏,信仰和道德是合為一體的。信徒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均以其信仰和戒律為標準,而信仰和戒律通過信徒的道德行為得以外化和體現。從倫理學的角度看,所有的宗教都是“勸善”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宗教教義對信徒的基本要求,也是宗教能為群眾所認同和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宗教的道德約束功能在西方國家就起到了道德教育的功能。一方麵,宗教重視對人的道德教育以及主體自身的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規範的內化和道德行為的養成;另一方麵,在內容上,宗教戒律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容易記憶和掌握,這也是宗教道德教育能夠為人們廣泛接受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