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神文化需求語境下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1 / 3)

精神文化需求語境下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黨的建設

作者:金東英 舒國宋

[摘 要] 高校離退休幹部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當前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精神文化需求狀況,找到做好高校離退休幹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具有較好的成效和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精神文化需求 離退休幹部 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離退休幹部(含教學、科研及管理係列的退休人員,下同)是老年群體中的優質資源,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青少年和在職人員的思想政治狀況。做好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維護高校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需要,也是離退休幹部永葆先進性和健康長壽、安度晚年的需要。

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文化層次較高,養老金相對較高,醫療衛生有保障,精神文化需求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相應較高。在保證離退休幹部物質利益的條件下,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們文化生活豐富、精神愉悅、心情舒暢並發揮餘熱,是做好離退休幹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有效而新穎的切入點。

一、調研情況及其現狀分析

2014年11月,課題組麵向複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五所高校的離退休幹部開展問卷調查,同時還通過座談、個別訪談等途徑了解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精神文化需求狀況。

(一)問卷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課題組發放問卷調查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調查對象年齡跨度較大、結構較複雜。

1.性別情況。被調查對象中,男性112人、占62.2%,女性68人、占37.8%。

2.年齡分布(見下表)

本項目調研答卷者以66-70、71-75兩個年齡段人數最多,分別占25%。

3.文化程度分布。被調查對象中,高中及以下學曆33人、占18.3%,大專學曆36人、占20%,本科學曆84人、占46.7%,研究生學曆27人、占15%。

4.政治麵貌分布。被調查對象中,中共黨員105人、占58.4%,民主黨派15人、占8.3%,群眾60人、占33.3%。

5.健康狀況。被調查對象中,健康48人、占26.7%,一般82人、占45.5%,患慢性病50人、占27.8%。

6.居住方式。被調查對象中,獨居18人、占10%,夫妻倆同住124人、占68.9%,與子女同住38人、占21.1%。

(二)當前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狀況。目前,上海高校有5萬餘名離退休幹部,他們長期受黨的教育,思想主流是好的。但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革轉型期,各類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信息傳播手段迅速便捷,思想領域呈現活躍和複雜的狀態,離退休幹部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影響。當前上海高校離退休幹部的精神文化狀況主要表現如下。

1.政治覺悟整體較高,但也有極少數幹部有所退變。離退休幹部長期受黨的教育,有的甚至經曆過生死考驗和嚴峻的政治考驗,絕大多數有較強的黨員意識和黨性修養,對黨的感情較深,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也有極少數幹部離退休後有所退變,個別黨員長期不繳納黨費、不參加組織生活,黨員意識不強,黨性修養不高。調查問卷表明,58%的老同誌認為當前高校離退休幹部的政治素質整體較高,極少數人退休後有所退變;37%的老同誌認為整體一般,近一半的人與退休前相比有所退變;5%的老同誌認為整體不高,大部分人有所退變。

2.社會責任感整體較強,但也有個別幹部社會責任意識淡漠。離退休幹部有憂國憂民的情懷,離退休後依然關心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以及原工作單位的改革發展,具有較強的憂患意識和正義感。在對黨的方針、政策、路線和學校的改革發展的關心程度中,27%的老同誌表示很關心,55%的表示關心,18%的表示一般。問卷中,離退休幹部最關心的事項,前三項分別是個人和配偶的身體健康問題、占32%,黨內腐敗問題、占28%,國家和社會的改革發展、占25%。但也有個別幹部社會責任意識不強,隻關心個人養老金的多少,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甚至樣樣看不慣,事事發牢騷。

3.發揮餘熱的熱情整體較高,但也有個別幹部不願奉獻。問卷表明,如身體條件允許,83%的離退休幹部表示願意發揮餘熱和作用。高校離退休幹部中離休幹部、局處級幹部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幹部多,他們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優勢和政治優勢,繼續關注高等教育和原單位的事業發展,希望老有所為、發揮作用。原工作學校的教學督導、新老教師結對、關心下一代和特邀黨建組織員,以及民辦高校的教學和管理等,為離退休幹部發揮專長和餘熱創造了條件。但也有少數離退休幹部發揮餘熱、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增添正能量的熱情不夠。

4.對學校、組織的信賴度和期望值整體較高,但也有個別幹部遊離於學校、組織之外。高校離退休幹部習慣於從上級傳達、內部報告獲得信息,習慣於內外有別的信息來源。麵對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相互矛盾的信息,他們有時感到難於消化、吸收和處理,甚至感到茫然、震驚和憤怒,希望從學校、組織的正規渠道獲得有說服力的信息和事實真相。他們有問題、有想法,希望在組織內部交流討論,即使有“牢騷”也希望對組織“發”。但也有個別幹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組織格格不入,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