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黨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基本經驗(2 / 3)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方式方法

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逐步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方式方法,以及內容與效果、形式與規律的辯證關係。豐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將有助於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日常工作中,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既有傳承下來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的,又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變化發展進行總結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於內容的創新性,須要隨著不同時期黨的中心任務的變化而變化,符合目的性與對象性的統一。即既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解決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思想大方向的問題,又要針對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有的放矢,把握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要求,區分教育內容的層次性[4]。總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因事製宜、因時製宜。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幹部群眾,所處的環境、承擔的任務、麵臨的問題不同,其思想活動的特點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軍人、離退休人員等都有自己的特點,千篇一律地做工作,是不會取得好效果的。做工作一定要把握這些特點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5]P90。

豐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助於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黨在幼年時期就通過建立進步團體,創辦刊物,出版書籍,利用官辦、民辦及黨創辦的各類學校和訓練班,以及各種紀念活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對於農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毛澤東曾指出:“開一萬個法政學校,能不能在這樣短時間內普及政治教育於窮鄉僻壤的男女老少,像現在農會所做的政治教育一樣呢?我想不能吧。”[6]P34他還指出:“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6]P35《古田會議決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獻。《決議》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總結了不同的工作方法。比較典型的如:(1)一般號召與具體指導相結合,(2)遇事要從分析具體情況出發,(3)典型的批評與典型的教育方法,(4)啟發誘導與檢討反省的方法,等等[7]。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生活的豐富使人們日漸增強自己思想領域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多變性。思想領域的多元衝擊讓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麵臨了很大挑戰。黨在堅持過去工作方式方法時,還要結合新的社會變化發展的實際,運用網絡新媒體,比如微信、微博、QQ等以及心理谘詢、影視音像的宣傳等,多渠道地傳播自己的思想意識,通過創新變化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和活力。

四、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機構和隊伍的建設

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實效,必須建立一支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工作者隊伍。而保障和調動政工隊伍及人員的積極性,培養骨幹分子,實行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專職與兼職人員的結合,則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建黨之初,中央領導機構雖不健全,但卻設立了組織部和宣傳部,負責組織和宣傳工作。當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機構自上而下十分完備,但如何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工隊伍卻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1980年2月,中宣部和中組部聯合發出《關於加強幹部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重視教育幹部是一項關係全局的戰略任務,要求擴大師資隊伍,適當增加黨校和專業幹部學校的教學人員比例,補充部分政治教師和專業教師,在中央和省市一級的黨校、幹校設師資班,解決師資職稱評定以及政治、生活待遇等各方麵問題,充分調動政工人員工作積極性。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始設立,開創了以正規化方式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的辦學模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具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專門化人才。經過多年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斷壯大,並不斷掌握專業化理論與方法體係,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8]。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活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學識、行為、品德和人格魅力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具有極強的示範和榜樣效應。革命戰爭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威力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素質和品格密切相關。周恩來在抗戰時期指出:軍隊政治工作人員本身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能夠做全體官兵的模範,忠實於革命主義,以百折不撓的意誌、艱苦耐勞的作風,去影響全體官兵,以謙遜和藹的態度、耐心說服的精神,去團結全體官兵。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前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湧現出了一係列共和國的英雄群體。從焦裕祿到孔繁森,從王進喜到新時期鐵人王啟民,從高士其到張海迪,從華羅庚到陳景潤,從雷鋒到郭明義,等等,他們是我國各條戰線上的英雄楷模。他們中的公仆精神、艱苦奮鬥精神、任勞任怨精神、求真務實精神、螺絲釘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機構的大力宣傳和推動下,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借鑒其他學科知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社會活動形態,它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豐富內涵構成的一種綜合教育形態。很顯然,這些不同的教育內容可能存在著不同的要求和規律,比如政治教育的強製性和震懾性,道德教育的滲透性和感染性,思想教育的說服性和親和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革與創新。服務於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除了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還需要借鑒心理學、傳播學、係統論、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