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芻議蔡和森開創黨史學的研究方法(3 / 3)

2.在黨史研究中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曆史研究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國黨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縱觀中共黨史的研究曆程,長期以來在階級分析法的運用上明顯存在著兩種主要傾向:一種是20世紀70年代之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階級分析法是中共黨史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幾乎是唯一的方法;另一種是80年代後,黨史研究很少再使用階級分析法。這兩種傾向都較為極端,在黨史研究中,我們既不能隻拘泥於單一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摒棄這種科學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曆史前進的根本動力。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表現在社會領域中就是階級鬥爭。因此,正如馬克思所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中國的革命鬥爭史其實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其間充滿了諸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鬥爭等。因此,堅持階級分析法是正確分析研究黨史的必要方法。此外,許多黨史研究資料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一定的階級烙印,完全摒棄階級分析法也是不現實、不科學的。所以,為了更加客觀、全麵地研究黨史,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的理論,把階級分析法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靈活使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在史學研究中,古今中外的史學家運用比較分析法來進行史學研究已有著悠久的曆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很重視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曾指出:“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曆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曆史時期相比較。”[2]P287比較分析法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兩個方麵,具體到中共黨史學科中,橫向比較主要是運用於同一時期的不同人物、不同思想和不同事件的對比,縱向比較主要是運用於黨史不同時期發生的具有相似點的人物或事件的比較。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都要做到對比的全麵性和係統性,不僅要比較國內不同的事件和人物,還要將國內與國外的不同事件和人物進行比較。《黨史的發展》作為我國第一部黨史研究著作,蔡和森在文中準確而全麵地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為之後的黨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如今,雖然將比較分析法運用到黨史研究已經引起了很高的重視,但總體來講,使用比較分析法研究出的黨史成果還不算太多,比較黨史學的學科分支也沒有建立起來。運用比較分析法研究黨史,有助於全麵、深入地認識事物的特質和事物的發展規律,以利於產生新發現、研究出新成果。因此,我們在今後的黨史研究中,要靈活正確地運用比較分析的黨史研究方法,即必須要將比較研究法與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多方麵、多層次的本質上的比較,積極建立比較黨史學科的體係。

4.繼續解放思想,打破傳統思想的影響,辯證地分析問題。辯證分析法運用到黨史研究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杜絕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二是力求全麵分析問題,避免主觀性或片麵性地看問題。在《黨史的發展》中,蔡和森正確使用了辯證分析法,不因過錯而抹殺他人功績,全麵客觀地分析各項事件和人物,真正做到了“不以人論事,不以事論人,不因人廢事,不因人廢言”[3]P117。這正是黨史研究必需的方法和態度,是蔡和森研究黨史的一個重要特色。在黨的曆史上,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辯證分析法並沒有被很好地貫徹下去,對事件或人物的評價有失客觀公正。麵對“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被歪曲的史實,我們急需撥亂反正,恢複曆史的真實麵目,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我們都在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衝破傳統思維和個人好惡的束縛,還曆史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努力,我們已糾正了過去被歪曲、篡改了的曆史事實,黨史研究在實事求是的道路上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但仍有些許不足。而在我們當代的黨史研究過程中又新出現了許多新問題,研究過程中又出現了許多新資料和新認識,我們需要繼續解放思想,充分掌握各種史實資料,進一步衝破傳統思維和個人好惡的束縛,使黨史研究更加真實、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周一平.試論蔡和森研究中共黨史的特色[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3(2).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