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區的共產黨人把為大眾謀福利作為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不惜舍棄個人利益與幸福,前赴後繼,拋灑熱血,與群眾心相連、情相依,這是一份骨子裏的愛民情懷,是作為合格共產黨人對黨的階級性質、根本宗旨、價值追求和奮鬥目標等根本問題的真實詮釋。
曆史證明,隻有對群眾做到有感情、動真情,才有一切依靠群眾的信心和一切為了群眾的動力。因此,黨員幹部隻有從根本上樹立群眾觀點,正確認識黨與群眾之間的“魚水關係”“主仆關係”,把群眾觀點深深根植於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之中,才能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如果心中沒有群眾,對群眾沒有感情,那麼必然會淡忘宗旨意識、漠視群眾疾苦,甚至站在群眾的對立麵上,違背群眾意願,侵害群眾利益,最終給黨的形象、威信和事業造成嚴重損害。這也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得以盛行的思想根源。
“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牢固樹立群眾觀點,需要通過對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的偉大曆史進行重溫,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在與紅色歲月的真誠對話交融中,把群眾觀點建立在對曆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做到對群眾觀點的“真知、真懂、真信”。這樣才能使群眾觀點深深地融入自己的價值認知中,不斷增強服務群眾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堅定性,做到知行合一,把黨的群眾觀點外化於實際行動。
啟示二:牢記宗旨,在法治思維和方式下維護群眾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堅持了這個宗旨,與群眾一起走過28年的烽火歲月。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民生前所未有地得到改善。但前進道路上依然充滿艱難險阻。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難題凸顯,協調利益關係的難度更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更高。同時,一些黨員幹部包括一些領導幹部,對黨的宗旨的堅持有所淡化,真心實意地為廣大群眾謀利益的事情做得少了,脫離群眾的危險突出了,一些地方甚至頻頻出現群體性事件。調查表明,百分之八十的群體性事件是工人、農民、市民利益受損而發生的維權事件。我們黨的群眾工作麵臨全新的要求和挑戰。
毛澤東曾經闡釋過共產黨的功利觀。他說:“我們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20]P864。這正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利益觀。但是,階級是由具體的階級成員組成的,我們可以以宏觀的尺度來判斷一個階級的先進性,卻無法據此確定每一個階級成員都是高尚無私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地方政府是利益主體,每個黨員幹部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都是一個利益主體,都有自己的具體利益,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必然會存在衝突,當群眾與公權力、與黨員幹部利益的衝突發生時,一方麵需要黨員幹部以黨性和個人修養自覺衡量和確定自己的行為,更重要的則是需要建立和健全法製,用法律和製度來解決這些衝突。因此,通過憲法和法律來保障公平與正義,在法治框架下貫徹群眾路線,符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方略。
啟示三:廉潔自律,繼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大別山革命鬥爭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黨員和領導幹部通過以身作則,不搞特殊化,衝鋒在前,吃苦在前,在群眾的心目中樹立起了一麵麵旗幟,與群眾結成了血肉之情。和平年代,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黨群關係有時反而疏遠了,原因在於有些黨員幹部在理想信念這個“本”上產生了動搖,衍生出享樂主義和特權思想,在行為上表現為置法律和國家、人民利益於不顧,濫用職權,貪贓枉法,嚴重危害了黨的形象,造成政府公信力的降低。事實警示我們,黨員幹部必須牢記黨對幹部的要求,自覺堅守政治本色。做到在風險和誘惑麵前經得起考驗,在危難麵前能夠挺身而出,在名利地位麵前能夠不計得失,帶頭樹立清正廉潔的形象,帶頭抑製不正之風,以良好的作風和行動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同時,要帶頭做好本職工作,實幹立身。革命理想高於天,但不能離開現實工作空談遠大理想。黨員幹部要轉變工作作風,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中國共產黨8500多萬黨員幹部,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崗位,黨員幹部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層層示範,以點帶麵做好各項工作,就能凝聚群眾力量和智慧,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啟示四:堅持實事求是,不斷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大別山根據地創建之初,大別山的黨組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中央的決策與大別山革命鬥爭實際相結合,不失時機地提出實現大別山工農武裝割據的戰略構想。徐向前在《曆史的回顧》中說:“根據地的這些領導人,土生土長,和當地群眾有血肉聯係……路是人走出來的,不能妄自菲薄,小瞧土馬克思主義。”[18]P76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提出劃分“遊擊區和鞏固區”以及“分區土改”的政策策略,探索出“大別山經驗”,在半年之內站穩了腳跟。可見,實事求是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對於今天的群眾工作而言,實事求是首先是一種科學的態度。黨員幹部在做群眾工作時,要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保證紮實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就是要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放下身段,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尊重群眾意見。黨員幹部與群眾接觸更多,官僚主義就會更少;與實際接觸更多,主觀主義就會更少;與民情接觸更多,形式主義就會更少;為民辦事更多,工作能力就會更強。
實事求是還要求我們不斷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方法。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地區的黨組織,經常通過與群眾談心、幫群眾幹活等方式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發動群眾,通過巡視製度了解革命鬥爭發展形勢和群眾疾苦,運用革命歌謠、革命歌曲樹立革命信心、鼓舞群眾鬥誌。新時期我們更要注重調查研究,吸收借鑒曆史和現實群眾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服務群眾的本領,盡可能多地采用說服教育、示範引導、溝通交流和協商對話等形式,用科學民主的方法與群眾打交道。
曆史是一麵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大別山根據地黨的群眾工作留下的寶貴經驗,曆久彌新,是我們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不竭動力和智慧源泉。○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4]戴季英.黃麻起義之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5]陳再道.木蘭山的鬥爭[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6]吳世安.撲不滅的火種[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7]徐向前元帥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8]楊國宇等.世紀偉人鄧小平紀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9]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陳斐琴,楊國宇,王偉.劉鄧大軍風雲錄(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2]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1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3]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4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4]郭家齊.紅安縣革命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15]李少瑜,徐蓬,雷河青.創業中原功垂華廈[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3.
[16]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2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7]譚克繩,歐陽植梁主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鬥爭史(簡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
[18]徐向前.曆史的回顧[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19]李和文.鄧小平的故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2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