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所有製的改變,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第一次獲得了土地的農民,起早貪黑,披星戴月,辛勤耕耘自己的土地。他們“為了保衛蘇區,保衛土改鬥爭的果實,成年農民一麵積極從事生產勞動,多打糧食支援紅軍;一麵參加赤衛隊,輪流到一二十裏外的淠河邊守衛河堤,時刻警惕敵人對蘇區的侵犯……用最熱烈的行動,最真摯的情感,掀起了擁護紅軍的熱潮”[13]P155。這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鬥爭的真實寫照。
二是千方百計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凡是群眾生產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到滿足農民的土地需求、發展經濟,小到分田造屋、架橋鋪路,生老病死、油鹽柴米,黨和軍隊無不想方設法予以解決。
1931年,大別山地區發生嚴重的水災,民眾生活極其窘迫。黨和蘇維埃政府及時采取了施粥放糧、撥款救濟、減免稅收等措施。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一成立就連續發出一係列有關糧食問題的通知,決定舉行糧食運動周,要求黨員、團員至少必須種五棵瓜藤類雜糧作物,負責照料直至收獲。通過這些措施的推行,鄂豫皖蘇區的糧食在大災之年獲得了豐收,緩解了民眾生活困難,與國民黨統治區發生的嚴重饑荒形成了鮮明對照。鄂豫皖根據地黨和蘇維埃政府開辦了醫院,為群眾治病,收取低廉醫藥費。同時,在根據地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村村建起列寧小學和夜校。至1932年春,根據地中心區學齡兒童入學率高達90%以上,實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普及小學教育。農民群眾這樣唱道:“分田又分地,自種又自吃,讀讀文化課,看看列寧報,唱唱革命歌,人人真快樂。”三年遊擊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武裝反複對紅軍和便衣隊進行“清剿”,鬥爭環境異常艱苦,紅軍和便衣隊在與敵人周旋的同時,仍然首先考慮群眾問題。他們把打來的糧食分給生活上有困難的群眾,幫助沒有勞力的家庭恢複生產。黃安縣紫雲區的便衣隊曾向鄂東北道委申請過3000多銀圓,發給“把米無存”“吃野菜樹皮”的幾個鄉的群眾,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渡過難關[14]P291。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等新四軍第五師的領導幹部和鄂豫邊區各級黨組織都把群眾當親人,經常參與到群眾的生產建設中。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李師長,種南瓜,種的南瓜人人誇。陳大姐,種白菜,種的白菜人人愛。”[15]P260李先念還經常教育下屬,對人民群眾要像十七八歲大姑娘那樣,規規矩矩,不要侵犯群眾利益。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工作的重要內容,鄧小平時刻關心群眾疾苦,把群眾利益看得高於一切。1948年1月,鄧小平率前方指揮所輾轉於商城南部山區,他多次就尋機殲敵、恢複生產、發展經濟等方麵做出重要指示。在五裏山駐紮期間,他經常深入群眾中,檢查部隊執行群眾紀律情況,還以身作則幫助房東打掃宅院、收拾玉米,使部隊指戰員和群眾受到深刻教育。劉鄧大軍贏得了群眾的支持,打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大別山站穩了腳。一位國民黨俘虜兵感慨地說:“我們是搶老百姓的東西,而老百姓卻把東西主動送給你們吃,難怪你們總打勝仗。”[10]P200
根據地的黨、政府和人民軍隊正是因為時刻關心群眾疾苦,從細微之處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才打下了軍愛民、民擁軍的堅實基礎。
(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從不脫離群眾。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共產黨人的模範帶頭作用,是中國共產黨在大別山區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樹立良好作風,處處維護黨的形象。1932年6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明確要求共產黨員以身作則,做群眾的模範。為節省糧食,接濟群眾,鄂豫皖中央分局發出通知,要求黨和蘇維埃政府機關每人每天吃兩頓稀飯,減少民眾的負擔和盡可能地供給前線革命戰士需要。同時把節省開支、反對浪費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對各機關開支及個人生活費做出具體規定:“各人員生活費每天不得超過一角;各人員鞋襪、手巾、牙粉、紙煙等,每人每月一元五角,不得隨便在公項下開支。”[16]P459每逢農忙季節,黨組織就動員黨團員、機關工作人員幫助農民勞動。1931年6月,鄂豫皖中央分局發出通告,要求:“黨團員、守備隊、少先隊、童子團以及當地休息的紅色戰士,組織插秧隊,在蘇維埃指導之下去幫助農人插秧。”“各機關除重要工作人員不能分身的以外,其餘一概動員到附近地點去幫助農人插秧。”[17]P323當年的鄂豫皖蘇區,黨組織發展黨員的一個重要考察條件就是“黨員模範作用”。徐向前回憶:共產黨員“吃苦在前,衝鋒在前,行軍要幫助別人背槍、背行李,到了宿營地主動燒開水、燒洗腳水,還要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官和兵,不太分得出來,吃一樣的飯,睡的都是民房,鋪的都是稻草”[18]P59-60。廣大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使蘇區群眾堅定了跟黨走、革命到底的決心。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號召解放軍和地方幹部艱苦樸素,實事求是,給群眾做好事,進一步展現了黨和人民軍隊吃苦在前的優良作風。1947年深秋,為了解決冬衣問題,同時不給群眾增加負擔,劉伯承、鄧小平號召全體指戰員自己動手縫製棉衣。鄧小平帶領前敵指揮部和戰士們一樣風餐露宿,踏冰臥雪,與群眾一起忍饑挨餓、共渡難關。寒冬臘月,警衛員看到首長凍得發抖,就拿幾把稻草想給首長禦寒,鄧小平勸止說:“不用烤火。大家都過得去,我們怕什麼。要知道,群眾的一根草也是來之不易呀!”[19]P89
其次,嚴肅紀律,加強製度和群眾監督。鄂豫皖黨組織十分重視對黨政機關公務人員的監督管理,防止官僚化的危險。鄂豫皖中央分局在給鄂豫邊特委的信中明確指出,“如果一天不能和這些官僚腐化、命令群眾、統治群眾等現象鬥爭,群眾與政府的關係就不能密切起來,而蘇區就不能建立鞏固。”[12]P499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成立後的第三天即發出了《關於建立工農監察委員會》的通知。通知指出:“工農監察委員會必須與廣大工農群眾發生最密切的關係,要吸收廣大工農群眾的意見和吸收他們去參加監察的實際工作。”[20]P224在監察委員會的監督之外,鄂豫皖蘇區還充分發動群眾監督舉報違法違紀行為,要求蘇維埃工作人員對自己的錯誤作自我批評,鼓勵群眾舉報,等等。
不管大別山的鬥爭環境多麼艱苦,恪守群眾紀律始終是共產黨員和人民軍隊的基本要求。作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最早唱響的地方,大別山地區的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很好地踐行了這一優良傳統。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在《創建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的指示中強調指出:“嚴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整軍風紀,是樹立良好影響,使群眾敢於接近的先決條件。各級必須專門檢查實現,萬勿忽視。”[9]P95劉鄧大軍初到大別山時,因為遠離後方作戰,給養十分困難,一些部隊出現了違反群眾紀律的事。為此,鄧小平、劉伯承等中原局領導先後在河南新縣小薑灣村和光山縣磚橋召開了整頓紀律的幹部會議,規定了“三個槍斃、三個不準”,並對違反群眾紀律的事進行了嚴肅的查處。野司警衛團副連長趙桂良私自從商店拿走一些生活用品,雖然他立有戰功,但仍然被執行紀律,公審後槍決。鄧小平還強調:“嚴守紀律,關心群眾,這是關係到我們能否在大別山生根的大事。”[10]P123這些事情表麵看來是小事,但對做好群眾工作非常重要。正是嚴格的群眾紀律,奠定了黨與群眾親密無間關係的基礎。
二、大別山根據地群眾工作的現實啟示
曆史的餘暉仍映照著現實。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群眾工作麵臨的環境、對象、內容更加複雜,但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這個傳家寶不能丟,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係不能變。大別山根據地的共產黨人在革命鬥爭中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經驗,豐富了黨的群眾工作方法,對我們在新的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有著深刻的啟示。
啟示一:樹立群眾觀點,把黨的群眾觀點內化於心。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有沒有群眾觀點,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也是衡量黨員幹部合格與否的重要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