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大型國有航運企業改革的思考(3 / 3)

5.1 完善國有航運企業的管理體係

誠如本文對國有航運企業定位和功能的分析,國有航運企業應做大、做強,發揮運力船隊對我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保障性作用。因此,按照國有企業分類管理的思路,應當進一步完善對國有航運企業的管理評價體係:對其所承擔的社會功能,應以承運國貨比例、運力結構、運力規模、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指標評價;對其經營狀況,則應采用市場化的指標科學評價,在航運周期的低穀期間,應允許經濟效益持平,甚至虧損,但不能違背市場規律,要求航運企業年年盈利。

5.2 重組專業航運企業,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企業競爭優勢分為3個方麵:成本領先優勢、產品差別優勢和集中於細分市場的優勢。[24] 從航運業來看,各航運企業所提供的運輸服務同質性較高,其競爭優勢集中體現在規模化所帶來的經營成本和在細分市場的專業性方麵。正因如此,世界海事大學副校長馬碩指出,航運業務逐漸呈“分解”趨勢,不同航運領域的專業性和獨立性越來越強;國際航運業集中化程度提高,市場越來越向少數國家集中,現代航運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規模化和專業化2個方麵。[25] 《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也提出,推動航運企業轉型升級,要“加快兼並重組,促進規模化、專業化經營,提升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幾大航運企業走的都是集中化發展的道路。早在1994年,中遠集團將其下屬的5家遠洋運輸公司各自的集裝箱部合並,成立了中國遠洋集裝箱運輸總公司;1997年,中遠集團又將中集總部遷至上海,與上海遠洋運輸公司合並,專門負責中遠總公司的集裝箱業務。中海集團是在幾家國有航運企業合並的基礎上成立的。中外運長航集團則是中外運與長航整合的產物。但是,僅做到這一步還遠遠不夠。惡性競爭、運力過剩、成本高企等問題仍然得不到有效解決。要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國有航運企業必須改變目前大而全的模式,走專業航運企業發展之路。

建議根據油品、幹散貨和集裝箱三大運輸市場,分別組建三大航運企業:能源運輸公司、幹散貨運輸公司和集裝箱運輸公司,將四大國有航運企業的業務剝離重組,分別注入到這3家運輸公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2014年,在長航油運破產重組的契機下,中外運長航集團與招商輪船朝組建專業化航運企業方麵邁出了具有曆史意義的一步――成立中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該公司將整合長航油運和招商輪船的VLCC資源,成為我國最大、世界一流的油船船隊。毫無疑問,這是幹散貨和集裝箱運輸市場改革的有益嚐試。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英、美、法、德、日等國在當年實施經濟趕超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利用國有資本,通過新建企業或兼並收購等手段,培育本國的巨型企業,有力地防禦本國市場被“入侵”,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地位。[26] 因此,專業航運企業的設立,不僅有利於國有航運企業集中力量發展航運主業,而且能提高規模化程度,提升專業營運水平,減少運力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改善運力結構,從而大大提高我國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清醒認識的是,麵對國際航運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國航運企業不論在規模上,還是專業性上,都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即使我國組建了三大專業航運企業,初始階段也隻是在規模上有所提升,其中的集裝箱運輸市場規模還不能進入前三甲;在專業營運方麵,仍需要航運企業不斷發展積累,才能取得成功。因此,組建專業航運企業隻是我國航運企業轉型發展的起步,而非一勞永逸。

5.3 與貨主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國貨國運

從國家利益來說,“國貨國運”是要讓本國的航運企業承運更多的本國進出口貨物,以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從企業利益來說,“國貨國運”使本國航運企業和本國貨主緊密合作,以形成運價穩定、貨源穩定的共贏局麵。縱觀世界各國的航運政策,無一不實施貨載保留,但形式具有一定的隱蔽性。[27]美日航運企業的拳頭模式,實際上就是通過航運企業與貨主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國貨國運”。與美日緊密的產權結構相比,我國各產業間沒有形成產權上的契約關係,導致進出口公司、貨主和航運企業各自為陣,沒有形成談判、簽約、運輸的全產業鏈,議價能力低下,甚至出現了貨主自建船隊的潮流,這樣的結果不僅不能共贏,還會俱傷。

對此,《意見》提出,要“加強海運企業與貨主的緊密合作、優勢互補,推動簽訂長期合同,有序發展以資本為紐帶的合資經營,形成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穩定關係。”毫無疑問,我國應借鑒美日的拳頭模式,通過股權合作、訂立長期協議等方式使航運企業與國內貨主形成利益共同體,扭轉我國航運企業承運本國進出口貨物份額偏低的畸形局麵。尤其對掌握主要貨源的央企來說,同樣有責任保障我國的經濟運行安全,應與我國航運企業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實現“提高原油、鐵礦石、液化天然氣、煤炭、糧食等重點物資的承運保障能力”這一目標。

6 結 語

綜上所述,航運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產業。航運企業作為參與國際航運市場競爭的主體,其在國際航運市場中求生存、謀發展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國家航運業的興衰乃至國家綜合實力的大小。[28] 在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航運巨頭對我國進出口貿易運輸壟斷趨勢加強、我國航運企業大而不強的背景下,必須采取措施迅速提升國有航運企業的競爭力,包括準確定位、轉變管理思路;集中有限資源,實現專業化的強強聯合;推行國貨國運,提高市場占有率等。總之,國有航運企業的改革發展,不僅在於航運企業自身經營效率的提高,更在於符合國情的頂層設計及改革創新的堅定和勇氣。

參考文獻:

[1] 柏瀾.綜合分析我國海運緣何“大而不強”?[N].中國經營報,2014-09-22.

[2]何建中.解讀《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N/OL].中國政府網,(2014-09-03)[2014-10-15].

[3]中國政協新聞網.航運大國如何變成航運強國[N/OL].(2013-02-25)[2014-09-16].

[4] 孫培廷.“十二五”期間航運業和造船業熱點與難點問題[J].世界海運,2013(1):1-8.

[5] 中遠集團.中遠集團簡介[EB/OL].[2014-10-16].

[6]中海集團.中海集團概況[EB/OL].[2014-10-16].

[7] 中外運長航集團.中外運長航集團概況[EB/OL].[2014-10- 16].

[8] 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輪船簡介[EB/OL].[2014-10-16].

[9] 呂思言.國資委成立保增長小組,要求央企利潤增10%以上[N/OL].(2013-04-24)[2014-10-16].

[10] 熊曉輝.東西航運線平均利潤僅2%,馬士基再謀2M聯盟[N].中國經營報,2014-08-23.

[11] 中國港口網.航運業救市!怎麼救?[N/OL].(2012-06-21)[2014-10-28].

[12] Alphaliner.2013年全球20大班輪公司船隊情況[R].2013.

[13] Clarkson .2014年9月VLCC統計情況[R].2014.

[14] 中遠散貨運輸(集團)有限公司.中遠散貨運輸(集團)有限公司簡介[EB/OL].[2014-10-16].

[15] 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簡介[EB/OL].[2014-10-16].

[16] 金碚.論國有企業改革再定位[J].中國工業經濟,2010(4):5-13.

[17]王宏雷,張寶勇.從航運大國到航運強國[J].中國水運,2012(7):10-11.

[18]孟路森.國際航運業購並的理論分析[J].當代經濟,2006(4):56-57.

[19] 許歡.國際海運業並購趨勢及我國航運企業應對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5.

[20] 海通證券研究所.集運最大聯盟P3:短期平抑運價波動,長期加速行業整合[R].交通運輸水運行業專題研究,2013.

[21]高林.國際航運企業市場生存戰略[J].中國水運,2006(12):45-46.

[22]郭玉誌.三大航運央企市場份額不足20%[N].上海證券報,2012-02-11.

[23] 芮雪.共同促進航運業平穩有序健康發展――對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守國的專訪[N].航運交易公報,2012-09-25.

[24] [美]邁克爾.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1):1-519.

[25] 嚴風華,張媖.航運業應盡快回歸專業之路[N].中國船舶報,2012-12-21.

[26] 陳亮.國有企業私有化絕不是我國國企改革的出路――兼與張維迎教授商榷[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5):128- 160.

[27] 高江虹.航運業春天來臨,“國貨國運”獲政策支持[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09-04.

[28]章雁.國際航運企業競爭力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5.

(作者謝春林為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船長;王春林為香港航運研究中心主任;樂園為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企劃部高級經理、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