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剛開始聯絡簿上的讚揚和鼓勵並不會產生什麼效果,但父母必須持續不斷地加以鼓勵和關心。
學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由父母和老師一起來關心孩子,加強彼此的聯絡,掌握具體的事實,才能給予孩子最有效的指導。
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和老師溝通良好,同時對孩子有清楚的認識,這樣,獎勵的步調才能一致,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
③讓外人來誇獎或教育孩子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訪親戚,孩子總是糾纏著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卻很不願帶自己的孩子到別人家裏去。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吵鬧不聽話,怕惹親戚朋友嫌惡。確實,這也是實情。探親戚看朋友,大人們有大人們的事情,大人們的話題。如果主人家沒有孩子,那麼孩子沒有玩伴,必然會圍著大人吵鬧,或者到處亂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擺設東摸摸、西動動,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壞別人家的東西,總想製止,於是責罵孩子:“在別人家裏你也不能安靜一點嗎?”當然,這種責罵通常是不會有很大的效果的,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在別人家裏是不會厲聲責罵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別人家裏責罵得多了,那家主人也會說:“不要緊,沒有關係。”這當然也是主人無可奈何的一種客套話。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這一點。相反,他們得到主人家的袒護,還會更不聽話。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妨趁機問:“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麼吵?孩子這麼不聽話,你們也原諒嗎?”盡管這時主人不便說“我們家孩子沒有這麼吵鬧”或“我們不許孩子這麼吵鬧”,但是看著對方的臉色,孩子也會體會到主人是不喜歡吵鬧的孩子的!這時,父母就可趁熱打鐵說:“在別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鬧的!”孩子沒趣,就會聽話、規矩了。
同時如果雙方有默契,主人講一兩句我們家孩子從不吵鬧之類的話,那會對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別人家的規矩來教導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較容易變得有禮貌。因為孩子對別人說的話,比自己父母所說的話容易聽得進去。父母利用兒童的這種心理,經常帶孩子到親友家走一走,讓孩子學習禮貌規矩,不失為一種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4)借重周圍的人鼓勵孩子
來自父親或母親的誇獎對於孩子而言是種鼓勵,但有時候,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周圍的人所給予的讚美,其具有的影響效果更大,往往也是促使孩子進步的最好動力。
①兄弟姐妹
培養孩子之間彼此讚美與欣賞的習慣,不僅能加深手足之情,增添親切感,他們也從中學習了如何觀察別人的行為,懂得關心別人的事。
②年長的親屬
父母可借重家裏年長親屬來傳達對孩子的讚美和鼓勵。直接受到讚美當然令人高興,但是如果孩子由其他長輩的口中聽到:“你爸爸媽媽跟我說了,他們都讚你確實是他們的好孩子,我也覺得你好棒呢!”孩子所受的激勵一定更多。這種間接的讚美愈是不留痕跡,愈能使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相信。
③老師等
父母應有“再小的善行都該加以獎勵”的觀念,並且除了獎勵結果之外,也須鼓勵努力的過程。因此,父母可以利用電話或家庭聯絡簿,和孩子學校的老師共同了解孩子的優點,以及商討適當的獎勵方法,以隱惡揚善的鼓勵方式代替吹毛求疵。如此一來,在融洽的氣氛中,孩子才能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