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他“犯事”後,跟爺爺奶奶說依然沒多大效果,老師隻好千方百計地找到老鄭遠在他鄉的父母的電話,並且當著老鄭的麵撥通他父母親的電話,並讓他自己跟父母說自己的“罪行”。盡管不知道電話那頭他的父母對他說了些什麼,但那次通話的教育效果卻出奇地好,之後的一周他幾乎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長,一周後,他又開始故意滋事了。當老師再次找他談話時,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居然主動提出讓老師給他父母打電話告狀!後來老師才了解到,爺爺奶奶為了不讓他經常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就沒有把電話號碼告訴他,那一次的通話,是父母外出打工後和孩子說話時間最長的一次……
原來,平時隻要他犯一點錯,爺爺奶奶就會打他,甚至說如果老鄭再不聽話,就叫他爸爸媽媽回來狠狠地揍他。老鄭因為太想爸爸媽媽,又不能給他們打電話,想起爺爺奶奶的話,以為自己隻要不斷地犯錯誤,爸爸媽媽就會回來。隻要他們能回來,哪怕是打他、罵他,他都願意。
單從表麵看,老鄭是我們常說的“欠管教”類型的孩子,傳統經驗是“嚴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為什麼這些手段會失效呢?透過他種種惡劣行為的表麵,我們來看看問題的實質,你會發現一顆脆弱的、急需安撫的心。心理學研究證實,在兒童的人格發育過程中,家庭環境和親情教育非常重要,將直接關係到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老鄭與父母關係疏遠,溝通渠道被堵塞,親子關係消極,他內心倍感孤獨,極為缺乏應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斷地從自己製造出的衝突中戰勝“假想對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獲得滿足,更重要的是想以此來引起不在身邊的父母的注意。但是這種行為的副作用是同伴越來越少,越來越孤獨,精神越發空虛。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他的惡劣行為愈演愈烈,並且屢教不改。而在此時如果能和父母親溝通,哪怕是聽聽爸爸媽媽的罵,也會使他感到親切,能有效安撫他渴望關愛的心。這也就是為什麼通話後,他能安分守紀的原因了。由此可見,後來的主動挑釁行為是他為獲得溝通權利的一種錯誤方式,目的不是傷害同伴,而是為了能讓父母回來看看自己或是和“最親近的陌生人”說上話……從這個角度去想,你是否發現老鄭並不是“小霸王”,相反是一個需要關愛的弱者,一個想念自己爸爸媽媽的孩子。
從老鄭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有人養,卻沒人教!父母為生計所迫,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年幼的孩子隻能交由祖輩看管。很多留守兒童都覺得自己很孤單、寂寞。有了困難,有了挫折,無處可訴,無人可幫助。而祖輩由於各方麵原因隻養不教,甚至是隻會養而不會教。老鄭的爺爺奶奶在他犯錯後,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教育他改正錯誤,隻是單純地沿用他們教育子女時的辦法——打,甚至用孩子父母的權威來“威脅”“恐嚇”。可是事情卻恰恰相反,這些“威脅”“恐嚇”卻成了孩子想要達成願望的工具。
留守兒童父母之愛嚴重缺失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也不是一兩個人、一兩句話就能解決的,所以在這裏隻能提一些建議,以利於孩子能夠更健康地成長。
第一,祖輩帶孩子懲罰要適當。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要知道,孩子做錯了事是應該受到懲罰的,但是用刻薄、恐嚇的話語來責備孩子,則是萬萬不應該的。體罰也應該是適度的,經常性地對孩子施以體罰,就不再是教育孩子,而是虐待孩子了。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情緒、情感體驗都是渾然天成的,更是刻骨銘心的,如果對孩子施以諷刺挖苦、威脅恐嚇、甚至是動手打罵,會給孩子造成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和軀體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靈就會發生扭曲,很容易造成成人以後的種種性格缺陷。
第二,祖輩主動讓孩子和父母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