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由於條件的限製又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隻好將他(她)們留守在家鄉,他(她)們中的大多數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養的。
如今在農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管孫輩的“隔代教育”現象相當普遍,隻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就要承擔起監護留守兒童的重擔。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曆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這種教育模式也引發了不少問題,如留守孩子親情缺失、性格缺陷、道德滑坡、不愛學習、不遵守規則、心理脆弱、自我放棄……
1.奶奶說我媽媽不想我
案例:
王老師所帶的幼兒園中班有個女孩叫凡凡,在她不到2歲時母親去了日本,長年由爺爺奶奶照顧她。雖然爺爺奶奶很疼她,但由於缺乏母愛,凡凡平時很少講話,在幼兒園總是一個人默默地玩,非常自卑、封閉。
一次上畫畫課,凡凡的彩色鉛筆斷了好幾根,沒辦法用了,另一個女孩看到後,主動拿出自己的彩色鉛筆給凡凡,王老師看在眼裏特別高興,這麼小的孩子都知道互相幫助。可是剛一轉身去看別的小朋友畫的圖畫,就聽見身後嘩啦的聲音,原來是凡凡把彩色鉛筆都扔在地上了。王老師問凡凡是怎麼回事,她頭也不抬,也不說話,借給她彩色鉛筆的小女孩說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自己隻是說了一句“這是我媽媽新給我買的彩色鉛筆,借給你用吧”,凡凡拿過後就給扔在地上了。
為了具體了解凡凡的情況。王老師便做了一次家訪。在與奶奶的交流中得知,凡凡的媽媽去日本已經2年多沒回來了。王老師問凡凡跟媽媽的關係怎麼樣,奶奶隻好說了一件事情:今年春節,媽媽打來越洋電話問候凡凡,她卻說什麼也不接電話,爺爺奶奶催了她幾次,後來她還大發脾氣,摔了很多玩具並嚎啕大哭。王老師問凡凡為什麼這樣做,是不是太想媽媽了?小凡凡竟流著淚說:“奶奶說,我媽媽不想我!”
王老師於是又和奶奶談了談,奶奶才說,凡凡媽媽剛走的時候,凡凡天天問媽媽去哪兒了,奶奶告訴她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得很久以後才能回來,凡凡又問為什麼媽媽不給她打電話,奶奶隻好騙她說她媽媽不想她。平時,如果時間長了凡凡媽媽不打電話回來,奶奶也會嘮叨幾句“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想,都一個月了,也不知道打電話問問”。就這樣,“我媽媽不想我”就成了凡凡幼小的心靈上的一塊烙印。隻要有人一提起“媽媽”,她就會生氣,發脾氣。
奶奶無意中的幾句話竟然對一個孩子產生了這樣巨大的影響,母愛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於孩子父母關愛的嚴重缺失,再加上奶奶“口不擇言”使得凡凡認為媽媽不想她,從而對“媽媽”這兩個字都變得極為敏感。
有調查發現,盡管外出父母中有31%的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係一次,有36%的一個月與孩子聯係一次,但父母探家情況多為半年或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致使一些孩子孤獨、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相信像凡凡這樣的留守孩子有很多,也相信像凡凡奶奶這樣的留守監護者也很多,無論孩子父母還是負責照看留守孩子的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親戚,很少有人真正地深入過孩子的內心,去真正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渴望。
有位老師讓學生畫一幅浮雕畫像或是給他們寫一封信時,有的孩子說爸爸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走了,已經很多年沒回來過,所以已經不記得他們長什麼樣了;有的孩子說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地點,寫了信也沒用;還有的孩子說很羨慕別的同學有爸爸媽媽在身邊,自己的爸爸媽媽有時候三四年都不回來看她,他們心裏根本就沒有自己這個女兒……這樣孤獨的孩子,即使父母從遠方回來了,也彌補不了心中的創傷,父母之於他們也會常常顯得陌生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