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建議遠在他鄉的爸爸媽媽們多關心一下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成長,一句鼓勵的話都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能夠經常回來看看孩子,或是把孩子帶在身邊。
建議廣大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對於嚴重缺失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不要用那些諸如“你爸爸媽媽不想你”“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這樣敏感的字眼再來刺激孩子那脆弱的心靈。孩子健康成長不單純等於吃飽穿暖、沒病沒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這就需要在照顧孩子生活的同時,也要多關心孩子的內心在想些什麼,及時排除他們不良的想法。就像凡凡的奶奶,如果早點發現因為自己的話使凡凡打心裏這麼抵觸、排斥媽媽,相信她就再也不會說那些話了,再針對凡凡對媽媽的抵觸情緒加以正確的引導,也不會再發生後來的一些事情。
2.誰打你,你就打他,不能讓別人欺負你
案例:
某幼兒園大班有個孩子叫成成,他的攻擊性行為特別多,每天小朋友報告打人的幾乎都是他。老師常常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同伴間要友好相處,團結友愛,可是幾乎沒有效果。
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的一切都由奶奶看管,他們家住在一個大雜院裏,人住的比較雜,居民素質普便不高,常常相互謾罵,甚至相互毆打,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耳濡目染不但學了一口髒話,還學會了打架。他奶奶也是這麼教育他的:人家打你,你就打他!你爸媽不在身邊,更不能讓別人欺負你。導致他總是以為人家欺負他,碰他一下他就出手還擊,也錯誤地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打架,同時也常常不自覺地用攻擊他人來發泄自己的情感,偶爾受點小傷,他奶奶就找上門算帳。
“誰打你,你就打他”這種教育方式正在被為數不少的家長所應用,不但心疼孫子的祖輩經常這樣教孩子,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也不例外。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個例子:一次手工課上,一個女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起來,她連忙問怎麼回事,女孩哭著說:“我不小心碰了臣臣一下,他就打了我一拳。”她又問臣臣為什麼要打人,小男孩振振有詞地說:“我爸爸說了,誰打我,就讓我打誰!”這位老師感到很驚訝,又問“你爸爸真的是這樣說的?”“就是。”臣臣回答得特別肯定。
更有甚者,一位媽媽怕自己本來就很厲害的女兒被別人欺負,就經常告訴她:“誰敢欺負你,不許回來哭,你就打她,打到他再也不敢欺負你為止,打壞了媽媽去給他看病。”
可以想象,如果這些孩子就像他們爸爸媽媽教的那樣,那麼對他們以後一生的發展將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其實作為父母,有誰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但作為家長又有沒有想過,大人的言行很容易影響到孩子性格、行為的變化。孩子的文明習慣是一種良好道德品質的表現。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與他所處環境和周圍接觸的人密切相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行為榜樣,父母不在身邊,監護人就是第一行為榜樣,若不以身作則,對小孩加以正確誘導,就極易讓孩子沾染不良習氣。
就像成成的案例,奶奶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因為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怕孩子受別人欺負,為了讓孩子自衛,而教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他”。再加上所處的生活環境中,人人以罵人、打架鬥毆為“家常便飯”,可是卻導致成成在這樣的環境下既學會了一口髒話,也學會了打架,即使別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也總以為別人是在欺負他,繼而出手還擊,最後成為極具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即使出了什麼事情,還要強大的奶奶幫忙,使得成成在幼兒園更是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