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的小磊,由於父母離婚,又都到外地打工不在身邊,雖然跟姥姥一起生活但老人家也不懂得如何對他進行管教:生活上是要什麼給什麼,什麼事也不讓他做,即使做錯事也很少批評,這樣當然使得小磊形成“固執己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學習上,姥姥更是不懂該怎麼督促、輔導,小磊不愛學習,自然學習不好,學習不好也不會有人批評,於是樂得逍遙自在而不思學習;在孩子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沒有榜樣、沒有引導、沒人管教,小磊的胸無大誌、不思進取、貪圖享受、自我中心……種種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
6.逆反不等於我不是好孩子
案例:
小旭家是一個單親家庭,也是一個以隔代教育為主要方式的家庭。曉旭兩歲時爸爸由於一場車禍而去世了,媽媽為了掙錢支撐這個家,就把他交給了奶奶帶管。由於媽媽工作較忙,關心孩子的時間較少。奶奶文化不是很高,雖然向孩子傾注了孩子父母也不曾給予的關愛,但由於方式方法不科學,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嚴重,給本來就缺少母愛父愛的小旭的成長造成心靈上的障礙。
13歲的小旭在他成長中主要表現有:很有禮貌,能夠主動給來家裏的客人沏茶;學習上基本能完成任務,就是學習不刻苦,特別是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智力水平很高(通過玩遊戲中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上有問題,生活上經常去網吧打遊戲,不按時回家,讓奶奶操心;和媽媽、奶奶關係緊張,發展到動手想掐死奶奶。
小旭的心理障礙表現為:
(1)不安全心理。
小旭時時懷疑自己是否被親人所愛,從而缺少安全感。
(2)自卑心理。
爸爸去世後,媽媽又忙於掙錢,這樣由於缺少母愛父愛,造成小旭時常憂心忡忡,感覺在其他同學麵前抬不起頭來,失去學習的自信和動力。
(3)對立心理。
媽媽由於不善於科學教育孩子方法,時常在孩子麵前顯示自己的絕對權威,加之奶奶過於溺愛、嘮叨,造成小旭對媽媽、對奶奶,甚至對周圍人經常產生對立情緒。
案例中的小旭,可以看出是一個好孩子,懂禮貌、學習上基本能完成任務,智力水平也很高。就是這樣一個13歲的孩子,為什麼不但和爸爸、奶奶關係緊張,甚至發展到動手想掐死奶奶,而且和周圍人也經常產生對立情緒?
究其原因,媽媽雖然關心小旭的時間比較少,但每次回來總是顯示出自己作為家長的絕對權威,說什麼就必須是什麼,而從來不管小旭想不想,願不願意;而奶奶也像大多數疼愛孫子的奶奶那樣,對小旭非常溺愛,甚至言聽計從,當然,還有一個對任何孩子來說都相當反感的習慣——愛嘮叨。由於媽媽和奶奶的管教方式不當,再加上家庭環境給小旭造成的不安心理、自卑心理才最終形成了對立心理,不僅與媽媽、奶奶關係緊張,甚至對周圍人經常產生對立情緒。
對於媽媽來說,最重要的是媽媽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要改進,這是改善家庭教育的良好開端。
建議一:學會“尊重孩子”。
學會尊重孩子,就必須要正確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