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單親是誰的錯(1)(3 / 3)

後媽耐心地教導虹虹時,她常常要不是眼望窗外,就是三緘其口,如果有爺爺奶奶在場的話,爺爺奶奶就會抱起她一邊說後母的不是,一邊對她說“虹虹乖,別人不心疼你,爺爺奶奶心疼你。”爺爺奶奶不在場的情況下,虹虹有時對後媽的千叮嚀、萬囑咐報之一句:“知道了,真囉嗦。”

就在虹虹8歲時,後媽給她生了一個妹妹。爺爺奶奶又開始說,虹虹有了這個小妹妹以後的日子肯定更不會好過。虹虹聽著這些似懂非懂的話,雖然她不明白自己的日子會怎麼更不好過,但她知道小妹妹的出生使得爸爸都不要自己了。於是,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虹虹就會找各種理由打妹妹、用手指掐妹妹,打了還不許妹妹哭……

單親孩子有的因為父母離異覺得自己接受的愛不是原有的那份愛,而慢慢對父母,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有的因為家裏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一定的約束,加之在孩子還小不懂事的情況下,爺爺奶奶總是給孩子灌輸“繼父、繼母肯定不會對他好”的思想,孩子就會認為繼父或繼母存在偏心,就導致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案例中的虹虹,已經產生了逆反心理。她生活在組合家庭裏,從來不叫後媽“媽媽”,都是用“喂”“那個人”來代替;有時不願跟父母說話,父母好言相勸,她故意說父母是錯的,總之,一味要對著幹,以此來報複。後來有了妹妹,她又把全部的怨恨轉化為對妹妹的報複。其實繼母非常關心虹虹,對她的教育也是不厭其煩,即使後來有了自己的親生孩子,也沒有嫌棄過虹虹。

像這樣家有後媽的家庭,爺爺奶奶和後媽對孩子的教育都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

對於像虹虹爺爺奶奶這樣的隔輩家長來說:

愛孫女、疼孫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總是擔心並給孩子灌輸“後媽一定對她不好”的觀念,並不代表這樣的愛對孫女就好。虹虹能有一個對她的教育、成長認真負責的繼母可以說是非常幸運、幸福,爺爺奶奶為什麼又要親手破壞掉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呢?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繼母有什麼意見的話,可以大人之間單獨處理,不要總把自己的主觀感受有意無意地強加在孩子身上,使年少無知的孩子走進“後媽一定對自己不好”的心理誤區。

對於像虹虹繼母這樣的後媽來說:

能做到這樣真的很令人敬佩。但是,無論是和孩子的溝通還是和長輩的溝通都還有所欠缺,相信爺爺奶奶的“後媽觀”影響到的不光是孩子,作為繼母聽到這樣的話也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就需要繼母要跟孩子的爺爺奶奶多加溝通,明確地向他們表態:雖然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既然現在做了她的後媽,就會把她當自己的孩子來疼愛,盡自己所能照顧好她,請老人家相信自己。然後告訴他們自己的教育理念,為什麼會對孩子嚴格,即使老人不能一下子接受,並作出改變,但一定會有一些成效的。然後平時對孩子的關心也要讓老人們知道。老人一旦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就一切不是問題了。同樣,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多溝通,不要以為孩子小,說什麼她也不會明白。其實,隻要平時無論是獎勵還是批評孩子,都告訴她這樣做的原因,並讓她明白,雖然不是親生媽媽,但是一樣會愛她。要讓他們和自己的親生孩子一起玩,並告訴他們,這是你的小弟弟(小妹妹),你們是親兄(姐)弟(妹),你要愛護他,讓他學會關心他的小弟弟(小妹妹)。

3.可憐的孩子,怎麼就你沒有爸爸媽媽的疼愛

案例:

小時聰明活潑的霖霖,讀學前班時父母開始鬧別扭,延續有幾年後最終離婚。父母離婚後不久都各自有了新的家庭,霖霖隻好跟隨姥爺一起生活。

姥姥在幾年前就去世了,姥爺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著霖霖。隨著霖霖的慢慢長大,姥爺的身體也越來越差,於是,在這幾年中,好心的鄰居總是把霖霖帶到自家與孩子一道完成作業、吃飯、看電視。而在同學家裏,看到小夥伴有爸爸媽媽的關心和陪伴,而自己隻有姥爺,而且在別人家總有寄人籬下之感。每當回到自己家,看著身體羸弱的姥爺,小小的霖霖便經常自己偷偷地哭,姥爺看著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孤苦伶仃的外孫,也會忍不住老淚縱橫,不禁感慨:可憐的孩子,怎就你沒有爸爸媽媽的疼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