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單親是誰的錯(1)(2 / 3)

可以說一個孩子兩歲起就失去完整的家庭,離開父母的懷抱,真的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但幸運的是,蓬蓬有開明的爺爺奶奶,不但給與他健康、快樂、自由的成長空間,而且也使他不失母愛、父愛。

同樣是單親、由爺爺奶奶撫養的孩子,可是無論是從成長環境、爺爺奶奶與媽媽的關係還是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都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兩個孩子的性格、行為及思考方式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案例中的小宇,可以說很懂事,他沒有因為奶奶說媽媽不要自己了,而對媽媽產生仇恨心理,相反,卻把媽媽偷偷裝進心裏;他愛自己的媽媽,也沒有因為奶奶說媽媽壞話而討厭奶奶,反而遵守對奶奶的承諾,盡管自己心裏很痛苦,在爺爺奶奶麵前卻還是個乖乖的孫子。

這麼小的孩子卻要承受著這麼大的心理壓力。

而蓬蓬相對於小宇來說真的是很幸運,雖然爸爸媽媽也離婚了,由於爺爺奶奶和媽媽的關係很好,隻要媽媽有時間就會來看他。因此,爸爸媽媽的離婚並沒有給蓬蓬留下心理陰影,相反,盡管不能夠像平常的孩子每天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但他還是享受著一家人的愛。爺爺奶奶也很會教育蓬蓬,使得他既懂事、聽話,又有自己做事的主見。

有著同樣經曆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麵對著相似的情況,您希望自己的孫子孫女是像小宇一樣成長還是像蓬蓬一樣?

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親像豔陽,給他勇氣和力量;母親像皓月,給他溫暖和慈愛。無論什麼樣的家,由於有了雙親才成為樂園。不幸的婚姻對夫妻雙方可能都是一種萬劫不複的痛苦,但離異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創傷,都比離婚父母本身更為嚴重,而且無法彌補。無論孩子是跟父親還是跟母親一起生活,都將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個親人對他(她)的嗬護和撫養。缺少父愛或母愛,都是一種先天性的心理殘缺,這是一種營養不良的愛。不管已有的這一半愛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有多麼的深厚,都難以替代和彌補失去另一半的愛。

所以,隔代家長帶單親孩子一定要注意:

(1)隔代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思想認識,調整好情緒,以此來引導孩子對家庭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作為單親隔代教養家庭,要多為孩子創造一種愉快的家庭氛圍,多給予孩子跟另一方父母接觸的機會,以彌補愛的缺失。

(3)即使隔代家長做不到像蓬蓬的爺爺奶奶那樣——和孩子的媽媽關係親密,允許她經常來看孩子並帶孩子出去玩;也不要像小宇的奶奶那樣——不但給孩子灌輸是媽媽拋棄了他的思想,還不讓孩子理睬媽媽,否則就用“爺爺奶奶和爸爸也不要他了”來威脅一個隻有8歲的孩子。

孩子失去父母一方甚至雙方的愛,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心理傷害,雖然有祖輩的養育和疼愛,畢竟代替不了親子之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為了這些單親的孩子能夠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就給他們創造一個愉快的家庭氛圍吧!

2.“媽媽還是自己的親”——家有後媽

案例:

虹虹四歲時,爸爸媽媽離婚,6歲時,爸爸再婚,有了一個後媽。後媽是一個善良、有責任心的人,當時就是因為後媽不嫌棄虹虹,爸爸才又結的婚。

剛開始,虹虹和後媽處得還可以,生活中,後媽對虹虹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後來,後媽發現虹虹有懶惰、做事拖遝、性格內向、嬌氣等不良的習慣,為了使虹虹能夠健康成長,她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嚴格地教育虹虹。可是虹虹的爺爺奶奶卻認為後媽是在虐待孩子,總是私底下當虹虹的麵說“後媽就是不如親媽啊!”,時間一長,在虹虹幼小的的心靈裏也高高豎起一道牆,認為後媽根本不像自己的親媽媽一樣疼愛自己,於是產生了“媽媽還是自己的親”的念頭,對後媽的態度也有了很大轉變,變得不聽話不說,還總是事事和後媽對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