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單親是誰的錯(1)(1 / 3)

離婚,在當今社會已不是一件新鮮事。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沒有人把它視為一件醜事。它是主體雙方衝破封建世俗的偏見,擺脫了眾人的冷言譏諷、眾說紛紜,將結婚照各分一半,眾多的離婚者從此得以解脫。離婚後輕鬆、自在,無拘無束,解脫了原有家庭婚姻帶來的痛苦與不幸。然而,每一個家庭的破裂與解體,都會給愛情婚姻的結晶——孩子,帶來極大的不幸,造成心靈上莫大的創傷,任何後來的教育都是無法抹平與彌補的。

離婚後,父母雙方各奔東西,忙於自己的事業,大多數無暇顧及孩子。有的還認為孩子是個包袱,是個累贅。有的幹脆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這種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對孩子教育的忽視與管理的漏洞,甚至會出現短暫的或間接的空白。而且對單親孩子的教育與管理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作,並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實證明,單親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難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長就更為困難,所產生的效果常常事與願違。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單親隔代教育下的孩子都不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隻要給予孩子正確的、科學的養育和關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樣可以帶出陽光男孩女孩。

1.都是你媽媽不好,你媽媽不要你了

案例一:

小宇,男,8歲,三年級學生。在小宇5歲時,父母因為性格、家庭等多方麵的原因而離婚,小宇被判給父親撫養。父母離婚後,小宇因為有爺爺奶奶的寵愛,有爸爸的疼愛,倒也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每當他想媽媽,問奶奶媽媽去哪兒了時,奶奶總是板著臉告訴他,是他媽媽不要他了,他媽媽又找好人家了。還告訴他,一定不要理睬媽媽,如果他理睬了媽媽,爺爺奶奶和爸爸就不要他了。原本快樂的小宇,為了承諾奶奶的話,隻能把媽媽裝在心裏,從不在嘴上說起。有一次班主任老師在了解每個學生家庭情況的時候,他都做到了保密,他要把痛苦一個人承擔。

可是,突然有一天,十分思念兒子的小宇媽媽從遠方回來了。他媽媽給他買了很多吃的、穿的、用的來到學校,媽媽抱著小宇一下子就哭了,小宇也是兩手緊緊地摟著媽媽的脖子,生怕媽媽會突然又從眼前消失。直到放學時,媽媽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學校。小宇不敢把和媽媽見過麵的事情告訴任何人,更不敢把媽媽買的東西帶回家,他怕爺爺奶奶和爸爸知道了會真的不要他了,自己已經失去了媽媽,所以更加害怕再失去爺爺奶奶和爸爸。在他的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孤單、無助。從此以後,小宇變得沉默寡言,在他那稚氣未脫的小臉上很少再看到有笑容。

單親孩子,特別是隨父親生活的孩子,由於父親的粗心,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製,就連思念母親都是一種違背祖父母的行為。他也不能把心裏話說給爸爸,因為他爸爸忙著,沒時間聽他的心裏話,他隻有把心裏話藏在心裏,還要在爺爺奶奶的麵前裝個乖孫子,這樣,自然而然就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群,不大方,沒有多少人與他交往。這樣心裏話不能隨時得到交流與溝通,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憂鬱,心裏的快樂和痛苦若得不到及時釋放,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感。

孤獨是一個人的性格缺陷,它不僅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更對一個孩子身心兩方麵的正常成長起到消極作用。如果一個孩子長期沉浸於孤獨的心理狀態,必將定格為個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進而對智力發展、情緒、語言交流等方麵產生障礙,甚至成為問題兒童。

案例二:

小男孩蓬蓬,兩歲時父母離婚。雖然爸爸享有撫養權,但他再婚後,便把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撫養,而且很少回來,二老幾乎替代了父母的角色。所幸的是,蓬蓬的母親與爺爺奶奶的關係非常親密,用爺爺的話說:“他媽媽人很好,我們直到現在的關係也很好。她在我們眼中,跟女兒一樣”。蓬蓬媽媽一直沒有再結婚,隻要有時間,就會來看望兒子,帶兒子去度假。媽媽去外地出差,爺爺就幫助蓬蓬用QQ、E mail和媽媽聯係。蓬蓬的爸爸雖然很少回來,但他們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隻要他回來總會帶蓬蓬出去玩,給他買一些玩具什麼的。這樣的和睦關係,給了6歲的蓬蓬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另外,兩位老人特別意識到不能溺愛小孫子,使得蓬蓬發展得不但有主見,而且很有做事方法。爺爺說:他是那種表麵上看上去大大咧咧,可想法很多也很鬼的孩子。現在剛上小學,要報興趣班,他奶奶想讓他學美術,可他卻自己報了鼓號隊。回來還跟他奶奶解釋,畫可以回來畫,而敲鑼打鼓的事隻有在學校才能做,因為家裏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到鄰居。多麼懂事、可愛的孩子呀。絕大多數同齡的孩子,甚至成年人,都沒有像他這樣考慮他人的感受,同時,又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看來,蓬蓬比較幸運,爺爺奶奶基本上克服了通常隔代人養孫子嬌慣、溺愛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