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麵對可愛的小天天,奶奶臉上又露出了笑容,此時,天天媽媽和爸爸一起找準機會給奶奶灌輸了關於如何科學的給孩子穿衣服及保暖的問題,奶奶最終也虛心接受了。
在孩子穿衣方麵,我想很多爸爸媽媽一定深有體會:老人總是生怕給孩子穿少了而凍著孩子,而給他們多穿衣服。其實有的老人自己害怕冷,他們覺得冷的時候,就認為別人也一定冷,就要給孩子多穿衣服。其實孩子是很愛出汗的,穿多了反倒容易感冒。
中醫認為,小兒是陽氣偏旺之體,過暖則會助長陽氣。實際上,過早過度保暖,身體出汗又不易覺察,反而容易感冒。長期的恒溫環境隻能使人的熱適應能力下降。氣溫稍有改變而添衣保暖,就是在製造這種恒溫環境。這樣,沒有得到鍛煉的大腦皮層下丘腦,一旦與涼空氣接觸就抵擋不住致病細菌的挑戰,最終導致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給孩子穿的太多,基本上比成人少一件就可以了。
“春捂秋凍”是一句衛生諺語,這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身體各係統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更有積極的意義。然而,好多家長隻知“春捂秋凍”,卻不知如何正確的給孩子“春捂”和“秋凍”。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孩子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孩子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係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給孩子過早過多的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孩子的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的給孩子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人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麵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讓孩子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孩子上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麵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係。對孩子的穿著,成人常愛根據自己的感受,成人對冷熱的感受,是自己幾十年的習慣養成的。孩子穿著的厚薄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在一定範圍內少穿比多穿好。一般人們總怕孩子凍著,認為孩子小,身體嬌嫩,抗寒能力低,凍著愛生病,而不注意增加孩子的耐寒能力。其實捂得越多,越愛著涼生病。
“春捂”也要有講究:
(1)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養生家指出,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的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因此,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二月,應當注重對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腳的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2)把握好時機。
春季氣候多變,時有寒潮過境,在冷空氣來臨前的一到兩天,媽媽要適當給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處的“捂”,可將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門外。
(3)根據氣溫高低及時加減衣服。
麵對時而春風和煦,時而冷風陰雨的天氣變化,家長應及時為孩子加減衣服。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隨著氣溫的回升,不能減衣太快,待氣溫持續回升後,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應持續14天為妥當,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4)做到“三暖二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