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婆媳之間的關係,向來是中國人家庭關係中一個不可缺少的主題。而婆媳之間的矛盾,自古至今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現代社會,婆媳分歧最大的莫過於對孫輩的教育問題,很多原本關係不錯的婆媳也常常因此關係惡化。
1.吃飯——媽媽的煩惱,奶奶的怨氣
案例一:
胡女士的兒子小山每天吃飯時喜歡拿著筆一邊畫一邊吃,胡女士教育他,並表示不坐下來好好吃就不給他吃,可婆婆總會幹涉,還會在大家吃完後端著飯碗跟在孩子後麵喂,盡給他吃大魚大肉,說要讓他長成個胖小子。胡女士告訴她孩子太胖不是好事,但婆婆就是不聽。說起喂養孩子的問題,胡女士便這樣訴苦。可胡女士的婆婆也有怨氣:“我幾個兒女都是這麼喂大的,有什麼不對?他們現在比別人弱嗎?”
案例二:
琪琪是個7個月大的小女孩,琪琪的奶奶是醫生,關於幼兒營養也是知道一些,琪琪媽媽本身也是學學前教育的,在孩子出生之前也買了育兒百科等書籍一頓惡補。關於寶寶什麼時候吃輔食,什麼時候可以吃肉、吃水果、吃蔬菜,什麼時候喝奶粉,不可以和鈣液一起喝,不可以和水果一起吃等應該注意的事項,在這些問題上奶奶和媽媽都是一致的。唯一不一致的地方是琪琪奶奶怕她吃撐了,每次吃得差不多就可以了,白天餓了,就吃零食,吃水果或者小點心之類的,而晚上這一頓琪琪吃不飽,夜裏就會哭鬧,翻來覆去的,於是有時候還要夜裏再補一頓奶粉。
就因為琪琪每頓應該吃多少的問題,奶奶和媽媽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媽媽說:“琪琪正是身體和大腦快速生長的時期,總吃不飽會對她的生長發育有影響。”而奶奶就堅持認為“若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一提起來都是滿肚子怨言。
吃飯問題確實是許多家庭的矛盾之一,兩代人之間對第三代的喂養方麵總有著這樣那樣的分歧。兩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麵有分歧是很正常的,畢竟出生年代不同,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生長環境的不同等,這些都會造成兩代人思想上的差異。
隔代喂養的矛盾成為婆媳之間關係的又一大障礙。調查發現,近六成(外)祖父母的喂養知識來自於自身實踐和傳統經驗。而年輕父母喂養知識的來源相對廣泛,網絡、書本、專家等占了四成。年長“實踐派”和年輕“理論派”各執一詞。
祖輩協助喂養孫輩,可以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能給孩子較多的安全感和早期依戀,也使年輕父母能夠兼顧事業和家庭。但是,祖父母的照顧與嗬護並不能取代父母責任。由(外)祖父母喂養的孩子,更易有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因此,提醒廣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協助喂養孫輩時,最好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葷菜不要吃得太多,要葷素合理搭配。另外,父輩和祖輩之間的喂養分歧,千萬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大家一定要達成一致,哪些規則是孩子必須遵守的,並且在孩子違規時共同製止,這樣可以避免分歧的出現,而且教育孩子的效果也不錯。
遇到案例二中這樣的問題時,不應該隻是單純的跟長輩說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而是首先要尊重長輩們的想法,然後多進行溝通。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溝通不好才產生的,可以把每個人的做法及看法分析一下,誰的做法是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畢竟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的父母可以把查閱的資料和書籍等給長輩們看,爭取他們的理解。父母也要多留出時間給孩子,在許多事情上都要爭取親力親為,否則父母什麼都不做,隻是在發現問題的時候才去告訴長輩們怎麼樣怎麼樣,長輩們難免也會有些抵觸情緒,比如會想“什麼事情都是我在管,你們都不管的,現在又來告訴我該怎麼樣,難道我不知道怎麼做麼?”
2.春捂秋凍——奶奶說“捂”,媽媽說“凍”
案例:
剛進入五月天便熱得出奇,人們早早地穿上了短袖。一天下午天天媽媽提前下班,奶奶正抱著天天在樓下曬太陽,隻見孩子滿臉通紅、無精打采地趴在奶奶的肩膀上,奶奶說“孩子好像發燒了”。到來醫院一陣忙活,大夫卻一句話把她們打發了“輕微中暑,以後給孩子少穿點”,天天媽媽這才發現孩子身上除了兩件長袖外竟然還套著一件背心。奶奶趕緊解釋:“不是春捂秋凍嗎,我怕孩子著涼感冒,就想給他多穿點捂捂!”
奶奶看到天天因為曬太陽而中暑心裏也挺難受的,因為天天爸爸媽媽有交代她偶爾也要抱孩子曬曬太陽。為此,天天媽媽跟婆婆說:“沒關係,這不是您的錯,主要是我沒告訴您什麼時間段抱孩子曬太陽會比較好。還有曬太陽的時候該注意哪些方麵……”還沒等天天媽媽話說完,奶奶就生氣的說:“抱孩子曬太陽我還能不懂呀,都說春捂秋凍,我還不是因為怕你孩子著涼,才給他多穿了點衣服。現在的孩子真的太嬌氣了,我們以前帶孩子哪有那麼麻煩,都是被你們給慣壞了。”看著婆婆一肚子的委屈,天天媽媽心裏也挺難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