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誰說爺爺奶奶帶不好孩子(1 / 2)

隔代教育二十年後,五十年後都是會有的。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彌補不足,取其長處。能夠利用老年人的資源,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是非常好的,對老年人的身心發展是有好處的。所以,家庭中充分利用好隔代教育,對晚輩和長輩都是很好的。

——著名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極盛由於各種原因,隔代教育產生的弊端越來越明顯,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不一定父母帶孩子就都能帶好,而祖輩帶孩子就一定有各種弊端,也有不少爺爺奶奶撫育的孩子成就了大業。隻要教育方式得當,爺爺奶奶一樣能夠帶好孩子,關鍵是如何擅用其長,以避其短。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隔代教育若能與親子教育有效結合,就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祖輩要逐步培養科學育兒觀,能夠與時俱進地接受新觀念、新事物,不溺愛和嬌慣孩子,並能細心觀察孩子,培養他們良好的興趣。父輩和祖輩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應達成共識,相互吸取經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親子教育是隔代教育無法取代的。工作再忙,父母也應努力創造教育孩子的機會。要充分利用隔代撫養與父母撫育的各自優勢,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環境。

第一,隔代親也能帶出好孩子。

(1)“隔代親”讓孩子有愛心、有家庭責任心。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你必須使她(他)從小就有責任感,在個人發展空間和個人責任之間達到平衡。——丹尼斯·韋特利

薇薇外公家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太姥姥天天恨不得把她捧在手心裏,姥姥姥爺照顧她的吃喝拉撒,小姨小舅舅也會經常給她買禮物,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在這種和睦的氣氛下,薇薇很有愛心很有家庭觀念。就是有一塊餅幹也念叨著留給太姥姥和姥姥姥爺、小姨、小舅舅……總之隻要是家族成員都是在她惦記之列。

生長在大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感受並感染上濃濃親情,這種家庭氛圍之中,孩子會模仿大人的孝順、謙愛,從而更有愛心和責任心。

(2)“隔代親”讓孩子的動手能力飛速提高。

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育的建議》

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最愛做的事情就是與子涵做遊戲。他們歡快的指使著這個小童工:涵涵給爺爺捶捶背;涵涵給奶奶揉揉肩;涵涵把遙控器拿給媽媽;涵涵給爸爸剝個桔子……每每此時,涵涵就屁顛屁顛的忙前忙後為大家服務,大有地球離了他就轉不動的架式!在贏得了大家的一片讚歎和掌聲後,涵涵幹的更加賣力。現在隻要家裏來客人,他就忙著招呼人家:坐坐。然後就搬出自己的零食熱情的往人懷裏猛塞,嘴裏叨叨著:“打開嚐嚐,打開嚐嚐!不要客氣!”看人家無動於衷,他一著急,便會手腳嘴並用的打開各類食品包裝,拿出零食往人家嘴裏塞。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麵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麵也會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3)“隔代親”有利於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每年寒暑假芊芊都要去農村的爺爺奶奶家住一段時間,由於爺爺奶奶家家族龐大,所以經常走親訪友。今天去三爺爺家吃飯,明天去姨奶奶家聚餐。每去一個地方總會碰到許多陌生人來逗她玩。久而久之,芊芊的交際能力漸有提高。小嘴倍兒甜,問好、飛吻、跳舞、唱歌忙得不亦樂乎!

孩子和成人一樣,也需要和他人進行良好的交往,隻有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讓他們取得好的發展。孩子若能與人良好的交往,對他們的個性、情緒情感、智力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