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四二一”家庭結構,決定了四位祖輩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必然會有很多的介入,他們的“加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家教的內涵,鞏固了家教的效果。但由於生活經曆、文化水平等的限製,他們在教育孫輩上出現了很多誤區。
強強的父母從國外回來了,三年不見,夫妻倆見到5歲的兒子那個親熱勁就甭提了。
這天,夫妻倆帶著兒子去看朋友,回家後強強的爸爸便跟自己的母親吵了起來:“媽!強強現在怎麼成這樣了,看見人一句話都不會說,總是躲在我們身後,一點也不活潑。”兒子剛說完,兒媳也跟著嘟囔:“當初還不如帶強強去美國呢!”
強強奶奶聽到兒子兒媳聲聲的埋怨,心裏很委屈:“我都60多了,身體也不太好,但我非常愛孫子,強強3歲時送他去幼兒園,他那個哭喲,我隻能把他接回家,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你們走的時候,強強病怏怏的,瘦得跟猴一樣,現在長得白白胖胖的,多結實呀!卻落得個費力不討好!”
由於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而且他們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因此,隔代教育對孩子的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麵影響。而且從整體上來說,其負麵影響是大於正麵影響的。
溺愛、護短是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現,抱在懷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惟恐孩子受一點委屈。不少人有一種“愛的補償”心理,認為過去沒能為子女創造好的條件,現在生活好了,要在孫輩身上把這“欠缺”補上。很多孩子麵對祖輩的“紅臉”和父輩的“白臉”,往往無所適從,導致他們養成了見風使舵、陽奉陰違等不良品格。還有部分老人,觀念非常陳舊、保守,會有意無意給孩子灌輸迷信等不良思想,還一味要孫輩“聽話”,做“乖孩子”,這大大挫傷了孩子好奇、創新的天性。對孩子的問題的答複是:“小小年紀,要懂這些幹什麼,讀你的書去!”這使得不少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出現了很多問題。
從某些方麵來講,隔代教孫,對老人自身、對孩子父母、對整個家庭都有一定的影響。
第一,對於孩子而言。
(1)溺愛當道,阻礙孩子自我成長。
一些老人對孩子過於溺愛,而較少理會這種滿足是否對孩子有益。不少隔代家長看不得孩子被批評、訓斥,更別說挨打了,他們會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護在羽翼下。受到過分寬容和保護的孩子,更容易養成刁蠻任性的性格。許多老人會存在一種補償心理,將自己年輕時無法給予子女的優越生活和照顧,全部轉移投射在孫子孫女身上,而這種寵愛往往很容易變成毫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什麼事都一手包辦代勞,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結果,這樣也必然阻礙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和獨立行為的發展。
(2)袒護不當,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有的祖父母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缺點因長期得不到矯正,最終養成不良的行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護下的孩子,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膽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語、應變能力差、性格內向,過分保護遏製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容易使孩子變得更加嬌氣,導致童化心理的延長;另一個極端則是放縱欲強、專橫跋扈、難以管理、性格外向,這類孩子容易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個性。在家裏是個小霸王,到了外麵卻毫無獨立能力,碰到問題,隻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後尋求保護。過分的溺愛和保護,造成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
(3)喂養方法陳舊,不利於孩子身體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