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誰說爺爺奶奶帶不好孩子(2 / 2)

(4)“隔代親”讓家裏充滿歡聲笑語。

自從有了小外孫,外公外婆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兒,一會兒做好吃的,一會兒陪孩子看書講故事,一會兒陪孩子玩積木,一會兒陪孩子一起到外麵踢球……孩子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他們再也不會閑下來就以睡覺看電視的形式來消遣時間,而是忙的充實而有意義。在他們看來雖然自己老了,卻可以幫女兒帶帶孩子,證明自己還是有價值的。再者,從孩子身上他們獲得了更多的樂趣,真是兩全齊美!

有了孫輩的陪伴,可以緩解老人的孤寂心理。老人從孩子的快樂成長中獲得了生命力,每天像個老頑童似的陪孩子玩樂,盡享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

總而言之,相對於現代雙職工的父母來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也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

第二,對於孫輩來說:有利於其成長。

(1)祖輩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

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一般來說,祖輩與孫輩之間更容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係。

(2)祖輩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驗。

祖輩有豐富的社會閱曆和人生感悟,他們普遍認為孩子應在愉快、寬鬆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這樣的想法有利於孩子的自由成長。

(3)祖輩自身有一種童心。

祖輩家長自身有一種童心,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利於祖孫兩輩身心健康。

(4)對傳統美德的言傳身教。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會通過言傳身教,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例如勤勞樸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遵紀守法等一些美德,潛移默化地傳給子孫,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風,為兒童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這些無論是對兒童的德育發展,還是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5)彌補性別角色缺失。

現代社會中居高不下的離婚率,造成一些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裏,隔代家長能很好地彌補這類家庭中的性別角色缺失,這對孩子健康的性別認知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三,對於年輕父母來說:解除其後顧之憂。

(1)隔代家長對孫輩所具有的親情和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保姆都無法比擬的。

他們樂於為孩子奉獻,生活上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有利於孩子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而且祖輩還不計經濟回報,為父母解除心理上及經濟上的後顧之憂。

(2)孩子由祖輩教養,孩子父母可以專心致力於事業,可以為其解除工作上的後顧之憂。

(3)老人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也更容易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跟年輕父母溝通,提高了年輕父母教育孩子的效率。

第四,對於祖輩自身來說:緩解了老年人的孤獨感。

老年人常常害怕孤獨,兒女都在外忙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老人,隔代教育剛好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使其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

第五,對於家庭來說:有利於家庭和睦。

共同養育第三代這一目的,能讓一家人緊密的團結起來,有利於家庭各方麵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進步。年輕父母孝敬老人的方式,也為孩子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隔代教育是把“雙刃劍”,要正確看待其中的利弊。無論是父輩還是祖輩,都是發自內心的愛孩子、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為了這一共同目標,一定要在孩子的教育上協調溝通、達成一致,使隔代教育揚長避短,最大的發揮其優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