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正處於長身體的關鍵期,飲食衛生、膳食合理科學、營養平衡尤其重要。而由傳統時代過來的老一輩,懂得這些道理的卻沒有多少。在喂養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經驗行事,不太注意各種營養成分的合理搭配。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由於祖輩的縱容,無限製地滿足他們的零食偏好,而忽略主食,導致他們發育不正常。在農村家庭,爺爺奶奶很難給兒童提供全麵的營養,有時由於農忙或者是勞動後的疲勞,而不能及時給兒童準備每一頓飯,特別是早餐,許多孩子早上總是饑腸轆轆地去上學。多數農村孩子喜好下課後買零食充饑,影響學習效率不說,更重要的是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4)觀念落後,不利於孩子接受新知識、新事物。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祖輩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已很難跟上時代的腳步,卻仍沿用老觀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再加上對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也有限,常會不知不覺地灌輸給孩子一些陳舊的觀念,也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例如:有的祖輩常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要絕對服從老師,不與老師爭辯,老師錯了也不要指出來。這實際上是向孩子灌輸盲從觀念,時間長了,影響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本來不是什麼缺點,比如用左手寫字、拿筷子,可在祖輩眼裏卻當成是缺點,非要糾正過來不可。而有些真正的缺點,比如孩子撒謊、偷家裏的錢買零食,他們卻不以為然。所以對孩子正確的引導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行為上的偏差,會形成教育的“脫代”。
(5)重靜輕動,使孩子活動空間封閉、視野狹小。
祖輩人在年齡上步入晚年,容易表現為:脾氣急躁,不穩定,並伴有抑鬱憂愁、焦慮等負麵心理傾向;同時老年人自己的精力有限,對體育活動、戶外鍛煉興趣較少;再加上中國的老年人通常認為,孩子小,關在家裏是最安全的,所以嚴格控製孩子的行動,不讓孩子跑、跳,隻允許他們在家玩一些玩具和簡單的遊戲。
孩子長期處於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人的言行,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動少,一方麵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另一方麵關在家裏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活力,不敢麵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社交退縮、心理老年化等。
(6)重養輕教、重物質輕精神,錯失教育孩子的良機。
在培養第三代時,老人們往往“重養輕教”,隻顧孩子吃好、穿暖而忽略教育。尤其是在農村,祖輩們“臨危受命”,惟恐在生活上照料不周虧待了孫輩不好交待,從而忽略了教育問題,再加上他們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甚至沒有文化,就更談不上對孩子的教育。
另外,老人常從補償心理出發,盡心盡力的給予孫輩較高的物質生活待遇,使孫輩們的吃、穿、玩、用,無一不超過自己的子女,以彌補自己對子女培育中的缺失。他們不曾想到對孫輩這樣的物質欲望的放縱,會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社會攀比心理的影響,使孫輩們產生難以滿足的“虛榮心”,而對於他們的精神世界,如引導孫輩求知、閱讀、關心他人、熱愛自然等卻很少關注。這樣的生活,使有些祖輩在物質條件和生活照顧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精力,影響了與孫輩們溝通及與孫輩們同觀察同遊戲的機會,又錯失了對孩子教育的良好機會,最終導致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
第二,對於老人自身而言。
(1)容易使老人身心俱疲。
祖輩撫養孫輩,剛開始孩子的需求不多時,或許還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但隨著孫輩年齡的增長,知識麵的擴展,探索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強,他的需求越來越多,心理變化會越來越複雜。要解決這些問題,這對於一些身體機能逐漸下降的祖輩來說是強人所難或難以為繼的。同時,這也給祖輩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如果將孫輩照顧得很好,能使其健健康康的成長,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如果在其監管的過程中,孫輩一旦出現了什麼問題,他們會覺得難以向子女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