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融城,先拉起了房價(1 / 2)

這個冬天不太冷。

初冬的夜晚,暮色四合,鼓樓夜市華燈初放,繁華、喧鬧如常。麵對一道道風味獨特的小吃,慕名而來的食客大快朵頤。

筆者十年前曾在這裏吃過小吃,十年時光一晃而過,這裏的人流車流更多了,小吃攤也更擁塞、喧囂了,但基本形式卻沒有發生變化。就在四川江油夜市上的小吃桌早就改為典雅的木製餐桌,就在青島的啤酒一條街與都市風情相得益彰時,這裏的設備依舊簡陋、寒傖,地下油汙、垃圾遍地,與十年前毫無分別。

知名作家安妮寶貝在創作新作《春宴》時,曾專程來到開封,據她講,一出火車站,無論是眼前的建築還是滿眼亂糟糟的廣告標牌、橫幅口號,還是廣場上亂停的出租車、三輪車,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

徜徉在開封老城,常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窄而逼仄的街道,低矮雜亂的房屋,胡亂停放的摩托車、三輪車,不少街巷人行道都沒有硬化,泥汙滿地。拍七八十年代的電影,都不用再另搭背景。

也許,開封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回憶、緬懷的?

在開封和河南省的當政者來看,古都的價值絕不僅在這一點,在河南省規劃的中原經濟區中,它將與鄭州一道結成核心區,共同擔負中原複興大業。

2005年,《紐約時報》年那篇有名的報道,刺痛了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的眼睛,他當即指示,不能再讓這個曆史名城毀到我們手裏。隨即,開封複興大業第一次擺到全省戰略層麵。

這一次,政府的效率史無前例地快。僅僅過了一年,十車道的鄭汴快速路宣告通車,這條通衢大道拉近了開封與現代世界的距離。隨後,鄭汴一體化、鄭汴同城,讓開封的地位大幅提升,鄭開大道旁,汴西新區矗立起的塔吊和樓群,讓不少開封人看到了古都的脈動。

其實,河南助力發展開封,與河南的文化產業複興也不無關係。以洛陽、開封為代表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文物古跡眾多,曆史積澱豐厚,而河南現在文化旅遊的開發卻不盡人意,知名文化品牌少,對經濟帶動能力非常有限。政治、經濟中心與文化傳承的分離,是河南文化旅遊的短板。

東京夢華,清明上河,開封有太多東西能勾起中國人的夢境,然而在旅遊開發方麵卻相當失敗。

開封較著名的龍亭景區,90年代初曾和九寨溝等一起被評為國家十大優秀旅遊景區,但景區周邊胡亂的建築風格和龍亭前方不時冒出的現代高樓把龍亭弄得不倫不類,景區視野被嚴重汙染,龍亭北麵規劃的湖區濕地也被房地產取代,這樣的景區能吸引和留住遊客嗎?同樣的問題在包公湖等景區更嚴重,禹王台和繁塔景區幹脆被徹底遺忘。

“街道髒亂差,管理混亂,這樣的地方,能感受到古都品位嗎?還國際旅遊城市呢,多呆兩天淨是給心裏添堵!”一位從東北千裏迢迢慕名而來的旅客如是說。

的確,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被現代生活壓榨得少之又少的休閑時間,誰願意在一個髒亂擁塞的地方給自己添堵呢?

城市落後的建設和服務功能,確實拖了開封旅遊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