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次“叩門”仍睡眼惺忪的城市(2 / 2)

曾經滄海難為水,從輝煌的顛峰到跌落穀底的尷尬,個中滋味隻有真正的開封人才能體味。當然外界對開封現象也進行了多種解讀。其中以1994年《經濟日報》的係列文章《開封何時能“開封”》最為有名。

“盡管不當省會了,其實開封的家底還是很厚實的。開封工業門類齊全,還建有電視機廠、冰箱廠、自行車廠,這些都是在全省最先進的。還有毛紡廠、日化廠,都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

退休幹部趙文彬參與了《經濟日報》挑起的那次大討論,大家多從思想觀念上找原因,認為開封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不敢改革積弊,導致企業跟不上時代,跟不上市場;從政府角度講,開封作為老工業基地,計劃經濟色彩過濃,廠長經理滿腦子長官意誌,欺上瞞下,隻看領導臉色行事,不管廠子死活;從社會角度來說,開封人際關係網絡錯綜複雜,盲目排外,不利於革舊除新。2001年漯河雙彙無奈從開封撤資,就是對這一人際關係網絡的無奈與抗議。

“那場大討論剛開始聲勢還比較大,但主要領導更喜歡講政績、說成績,不願意從根本上認清開封麵臨的危機,聽不進逆耳忠言,當然更不可能找到開封衰敗的根源。大討論最終在歌舞升平中流於形式。”

趙文彬回憶說,開封與這次自我救贖的好機會失之交臂,曾經在全省有一定地位的工業企業更是呼啦啦大廈將傾。企業的紛紛倒閉,讓這個城市的下崗工人成為城市的夢魘,缺乏生活技能的工人隻好靠不需要什麼技能的三輪車謀生。開封的三輪車一度達到10000輛之多,估計稱得上世界之最。大量優秀的技術人員和一線工人為了生計,含淚遠走他鄉。當時非常有名的矛盾洗衣粉廠,他們的技術人員托起了南風化工——奇強和白貓,這些國家知名的企業。還有南方很多有名企業的技術骨幹都是開封培養的人才。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耿明齋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開封人觀念落後的深層次原因。他指出,移民對一個城市的城市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省會遷鄭州後,開封的人口結構一直沒有得到改進,人口增長一直依靠自然繁衍進行,而來自外地的移民幾乎沒有。這樣的結構,很容易使開封人固有的小生產意識根深蒂固,在很少得到外界思想和觀念的衝擊下,一代代傳承下去。

開封人要想發展,要想“開封”,一定要放棄皇城根意識和守舊思想。如今,曆經數千年歲月風雲的人們都很現實,你是一個前朝王公貴族又怎樣,人們更多是活在當下,英雄莫問出處,上海是最近一百多年發展起來的,深圳的曆史更短,但如今各領風騷,並且已蕩滌了暴發戶的粗鄙淺陋,成了許多人心向往之的都市新貴,對人才和資金的吸引力指數遙遙領先。開封人要敢於否定自己,祭出敢為天下先的豪情,拿出鳳凰浴火的勇氣,爭取在煉獄般的痛苦後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