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離不開的幾尊神-龍王爺,怎一個“歌”字了得(1 / 2)

與孟憲明先生七日談第四天

《魅力中國》:龍,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龍王,應該是指管水的龍吧,可怕又威嚴,至今仍在建築和藝術中處處可見,他們是一回事嗎?

孟憲明:龍,是一種中國人精神升華的象征,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華人的符號。關於神的龍,主要是民間說的龍王。一個是抽象的存在,一個是風調雨順的保證,既有相同,又有區別。

二月二,龍抬頭,

大囤滿,小囤流。

這首廣為流傳的民間歌謠正是“龍抬頭”節日儀式歌的代表作。

農曆二月初二,民間謂之“龍抬頭”,故也稱龍動節、龍頭節。據說龍於此日後便開始行雲布雨了。五千年農業大國,雨水情況的好壞,對莊稼的收成至關重要。1950年以前,缺井少溉,地多靠天。龍,這個司雨之神,便在人們心目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民諺說:“正月裏雷,遍地賊。二月裏雷,麥鼓堆。”二月裏若有一場透雨,對小麥的生長就會極其有利,甚至能保證小麥的豐收。可見打雷下雨的時間,對農作物收成的影響至深至巨。

二月初二,節到“雨水”,九盡春回,農事開始,民間於此日祀龍,內容極為豐富:

引龍。也叫領龍、引龍回。是日清晨,家中尊長靜悄悄去灶膛裏取了青灰,小心地從大門口撒出一條灰線,直至井台。名曰“引龍”。一家家都要引龍,於是便有一條條青色灰線蜿蜒至村中各戶,土黃街道上這粗粗細細的象征,立即賦予了節日村莊以神秘的使命。如果灰沒有撒完,就再繞著家中的水缸撒上一圈,“清水滿缸”的祝福便有了精神上的保證。

鄭州等地的祭龍動作更大,天不亮男人們就要起床,打起燈籠到河裏挑水。這動作很誇張,作意要讓龍王爺看到。讓人早起可以喊。龍王爺誰敢喊?這打著燈籠,叮當著水桶,實際上是喚龍早起的委婉方式。龍王爺抬起頭來,看到老百姓挑燈擔水,就知道該下雨了,他就會舒舒筋骨,為百姓們痛痛快快地下場透雨。春雨貴似油,龍王爺果降甘霖,不是百姓們的福氣嗎?而在豫北、豫東的廣大地區,這天一早,男人們就把家中的石磨用磨塞兒支起來,給石磨燃紙上香,供奉祭品。讓磨中之龍(兩個磨眼之間雕有一龍,故磨眼下方也稱“龍口”)抬頭受祭。林州一帶的祭祀有點兒粗獷,他們一群群來到河邊,揀起石頭往河水裏投,提醒龍王爺,今天是您的抬頭之日,莫忘了為萬民降雨施恩。

打囤。借著這青灰,人們毫不保留地向神靈表達自己的訴求。在院子裏和大門口甚至門前的街上用灰打囤。先用灰撒出糧囤的樣子,然後在中間挖一個小坑兒,想祈小麥豐收,就在坑兒裏撒小麥;想求玉米豐收,就在坑兒裏撒玉米。高粱、穀子、大豆……一囤一囤的願望長起來,一圈兒一圈兒的幸福漾開去。有的囤做的大,還需在“囤”邊畫一架長梯,以供取糧時上下。“大囤滿,小囤流”的希冀得到了詩意地表達。

炒豆。傳說武則天做了皇帝,上天不悅,三年大旱,民不聊生。龍王爺心下不忍,背著張玉皇把天河水降下些微,解了民間之厄。玉皇大為光火,把龍王壓到山下,宣布非等到金豆開花時,他才能回到天上。百姓們為救龍王,就炒黃豆、爆玉米,到處拋撒。不知是玉帝老眼昏花,錯把炒豆作金豆,還是他回心轉意,寬宥了龍王,反正龍王爺從山下解放了出來。以後百姓們每逢此日便炒黃豆、爆玉米,以慶勝利,以祝龍王,希望龍王能按時布雨,使下界風調雨順,五穀豐稔。既然動鍋炒豆可以,油炸了食物不是也可以嗎?順此思路,老百姓便支起油鍋,炸油饃,炒涼粉,烙餅煎蛋,產稻的南方則炸糍粑……反正是越好吃越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