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離不開的幾尊神-灶王爺,怎一個“哄”字了得(1 / 2)

與孟憲明先生七日談第三天

《魅力中國》:一年隻敬一次的,恐怕就是灶神了。不管你信不信,每年的麻糖是家家都要買的。灶神,一直都在,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也不管日子窮還是富。孟老師,為什麼說是“祭”灶呢?

孟憲明:祭灶就是祭灶神。灶神也叫灶王、灶王爺、灶倌。“二十三,祭灶倌。”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神的日子。

祭灶是火崇拜的遺存。人類的進化實賴於火的使用。是火,讓初民們的食源廣了,味道美了;是火,讓初民們的安全程度高了,活動範圍大了;是火,解放了人類。“人猿相揖別”,非火而不成。試想,在寒冷無邊的暗夜裏,一堆篝火熊熊燃起,明亮,溫暖,百獸回避。先民們圍火以舞,放聲而歌,該是何等的狂浪!火勢橫穿,忽然燃著了枯草幹樹,火長了翅膀,迅速向外飛延,一場災難驟然降臨……大益與大災,完成了對火的崇拜!就像遼闊的土地需要封社祭祀一樣,火的祭祀也必須找一個鮮明的承載者。《禮記·月令》言: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汜論》也說:“故炎帝於火而死為灶。”漢人高誘的注解說:“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於灶神。”

由此可知,遠在兩千年以前,民間就有了成熟的灶神崇拜。千年以降,繩繩而未滅。祭品、時間、細節或許會有所不同,但其火神崇拜的實質卻從不曾改變。今天的民間祭灶,祭品多以灶糖、灶馬等物為之。

灶王爺實際是一張印有曆法的紙像,和灶王奶奶一起,常被貼於廚房鍋台邊,監視著一家大小的日常生活情況。灶王爺像專有人賣,1950年代以前,多為套色木刻畫,不能說買,要說“請”,“請灶爺回家!”也有些巧要飯的,拿一疊灶爺像挨家去送,名曰“送福”。“送福來了!”人聞此言,忙拿錢“接福”。不然,就是“拒福”。拒絕“福”來,多不吉利呀!灶王爺像“請”到家,並不能立刻張貼,要等到臘月三十晚上才行。

祭灶爺是在二十三晚上,由家中男主人主持,俗言“女不祭灶”。傳說老灶爺好色,某年一婦人祭他,他看婦人年輕貌美,動了凡心,竟不顧灶王奶奶在身邊,走下神位伸手拉她,被這良家女子用勺子在臉上挖了一下。以後,女人便不再祭灶了。

哈哈,民間傳說十分有趣。

祭灶時,要擺上供品,備些穀稈草料,還要再備一匹灶馬,好讓灶爺上天時騎。供品中必有灶糖—麥芽糖或芝麻糖或其他糖類食品。祭時要往灶王爺、灶王奶奶嘴上抹些,叫“粘住灶爺的嘴”。灶王爺毛病很多,好多嘴多舌,加之他日日監視大家,打碗爛盆,拋撒米麵,妯娌吵嘴,婆媳生氣等事他全知道,你要不粘他的嘴,到天上給玉帝彙報時還不一古腦兒全倒出來。

灶王爺所騎的馬有兩種,一種是活的公雞,一種是用高粱稈篾兒紮的。民間傳說,火神閼伯上天偷火時,被天帝發現,他騎著自己的馬(公雞)逃跑時被天神捉住,而公雞則叨了塊火石逃下了天庭。直到今天,豫東商丘還有祭祀閼伯的聖地“閼伯台”。而公雞,也以其獨有的功勳而享有“神馬”之譽。祭灶時對這匹“神馬”的處理方式有二,一是殺掉,當著灶王爺的麵殺死,雞魂灶王騎走,雞肉,主家吃掉。要是不想殺雞,也有辦法,則由祭祀人抱著,跪在灶王爺麵前,祈禱時用涼水或熱水往公雞頭上猛一潑,雞驚必叫,這就說明灶王爺騎馬上天走了。若是用高梁稈篾兒紮的馬,那當然就更簡單,祭祀後和灶王像一齊燒掉了事。祭灶進行了幾千年,其祈祝內容多被凝結為幾句韻語,抄錄兩首於下:

其一:

小小雞娃似鳳凰,雙手舉著敬灶王。

老灶爺,您別忙,打發您老上天堂。

三兩黃酒二兩糖,稈草圪丁兒五色糧。

您去您的安身處,回來有您住的房。

其二:

今年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爺上青天。

騎紅馬,備金鞍,打馬揚鞭一溜煙。

到天宮,見老天,拋米撒麵你要瞞。

初一五更你回來,多帶五穀少帶災。

多帶跑馬射箭的(指男孩),

少帶抽針扯線的(指女孩)。

也有用散文祈祝的,我娘曾多次向我學說我爺爺祭灶時的話語:

“老灶爺,您是一家之主哩,到天上好話多說,壞事別提;回來時,五穀雜糧多帶點,牛驢騾馬多牽點,黑屁股眼子小子多領點,臭妮子們少帶點……”

並不是所有人都尊敬灶王爺。既然灶王爺是一家之主,那為什麼讓人家富,而讓我家窮呢?所以也有窮人趁著祭灶戲弄他:

一碗涼水一根蔥,

打發您老上天宮。

您老就對他老(指老天爺)說,

就說我老老是窮。

祭灶禮畢,舉家吃祭灶糖,喝祭灶湯。祭灶湯皆為鹹湯,白麵做成,裏邊下有粉條、海帶、白菜、蔥薑、油炸丸子等,做好後放醋,再滴上幾滴兒明油(香油),喝了渾身發熱,通體舒泰。俗以為“祭灶”時家人必回,若此日有人在外,則全家皆會不快。所以,不論上學的,串親的,在外掙錢的,一律於此日前趕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