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灶爺要在大年三十貼上,同時還要貼上對聯。聯多為: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橫披永遠寫:“一家之主”。
源起的火神是炎帝、神農、祝融,今天的灶王爺還是他們嗎?
否!
若定要考究灶王爺的身份,民間的回答至少有六七種:
其一:灶王是泥水匠。姓張,會壘鍋台,好吃火燒,善於排除鄉鄰糾紛。因鍋台壘得好,外人送號“張灶君”。“張灶君”死後,其家由弟弟掌管,弟是畫匠,不善理家,故家中人等皆好吃嘴不幹活。弟便畫了哥哥的像對大家說,他夢見哥哥現在被玉帝封為灶君,專管家中事由,誰若好吃懶做,攪家不賢,他便到玉帝處減誰的壽限。隨後他跪於哥哥像跟前說:“哥呀,不要怪罪他們,以後他們學好就是了。你還是一家之主,我們今後都聽你的!”那時的人有信仰,果然不再吵鬧,個個勤勉做事了。鄰居們知道後,紛紛效尤,此俗遂傳。因張灶君死於臘月二十三,散為祭日。
其二:張灶君是個孤兒。叫張義君,娶討飯女郭秋月為妻。二人去鏟家中灰土時,挖出來大量金銀,遂富,以後經常周濟窮人,被人敬作活菩薩。此事傳到縣官那裏,抓走張義君,要追走全部金銀。民眾造反把縣官打死,張義君聞聽,大笑而死。因其死於臘月二十三,鄉民每年便於此日擺供祭祀他,說他管民間的柴米油鹽,尊他為灶神,郭秋月自然就成了灶神奶奶。
其三:灶君是個長工。給大財主家燒火,被下凡的天帝之女看中,二人遂結合成親。老天爺嫌小夥子窮,一年隻許女兒、女婿回天宮一次,因為第一次回去是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定此日為上天日。畢竟是女婿呀,天帝封他為灶王,其女就成了灶王奶奶。這年灶王夫婦又要上天了,鄉鄰們送了不少火燒讓他路上吃。老天爺嫌他倆窮灰撲麵,讓他們當天來當天走。灶王奶奶想給鄉鄰們捎點東西,就說:“我想紮把笤帚回去掃窮灰哩!”第二天是二十四,天爺又來趕她,她說:“明天我要拐點豆腐。”二十五她又對天爺說:“明天我要蒸幾個饅頭。”二十六又說:“明天我要殺隻雞帶著。”二十七又說:“明天我要殺隻鴨。”二十八又說:“明天我得灌壺酒。”二十九又說:“明天我得包幾個餃子。”三十回來也就到大年初一五更天了。鄉鄰們都在等著她呢!為紀念灶王夫婦的功德,民間編了過年歌。即:二十三,祭灶倌;二十四,掃屋子雲雲。
其四:灶王是個大戶,叫張思,生有九個兒子,八十一個孫子,他治家有方,日子過得很紅火。當地知府很欽佩他,推薦他接自己的班。西宮娘娘想讓其弟當知府,就煽動皇上殺張思一家,說張家心齊,容易造反。皇上舉棋不定,便去張家私訪,恰遇張思第八十一位孫子掌管家務。皇上見其年不滿十歲,就問他管家的原因。他說,哥哥們都娶了媳婦,光聽媳婦的話,辦事不會公平。皇上英明,回去訓西宮一頓,讓張思做了知府。後又提拔他到宮中掌管禦廚,很為皇上賞識。張思死於臘月二十三,皇上便封他為灶君,讓百姓每年祭奠他。
其五:灶王是窮漢。叫張照君,娶了個窮女子郭丁香,後來發家成了富戶。張照君為富不仁,休了郭丁香,又娶個好吃懶做的女子為妻,家業揮霍一空。懶婆娘改嫁,張照君要飯,餓昏在寺院門口,被做了尼姑(一說改了嫁)的郭丁香救醒。張照君愧悔難當,二人重歸於好。郭丁香回家挖出埋在鍋台邊的銀子,重振家業,恩愛如初。張照君燒火,郭丁香做飯。二人同死於臘月二十三,後輩人尊其為灶爺爺、灶奶奶。
其六:灶王是壞蛋。元朝時實行保甲製,五戶一把鐮,十戶一把刀,由韃靼族統治者派來的甲長管著。這甲長很孬,誰家娶了新媳婦,他得睡頭三夜。後來老百姓齊心協力,暗中串聯,於臘月二十三那天,把甲長們一下子全殺光了。元朝皇帝要派兵鎮壓,經談判,老百姓同意把被殺的甲長畫像貼於各家各戶,以示賠禮道歉,此事遂結。這甲長像就是後來的灶王。百姓們窮家冷灶的,沒米麵下鍋了,婦女們就往灶王臉上吐。
以上數種,明言灶王姓張的就有四種。我曾多次詢問此因,都未能得到滿意的回答。灶王,實在是民間小吏的形象,好吃,好色,好說,好占小便宜。毛病多得很!因為手中有點兒權,老百姓們有點兒怕他又有點兒煩他還有點兒利用他,所以就哄他供他媚他。到了今天,祭灶節已經成了萬民改善生活的“集體生日”。
《魅力中國》點評:不管灶王爺是善是惡,他就在那裏。神就是這樣,看似無,卻感覺無處不在。如果那些飯店裏的廚師都有了敬畏心,是不是就能少些“有毒”食品?!灶王也許哄得,神明,哄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