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提高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2 / 2)

家長還可以定時給孩子安排“小留學”場所,讓孩子自己學習生活交際。方法是讓兩個孩子互換家庭環境生活一兩個月,孩子上學的學校則保持不變。這樣,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家庭,雖然不是一個人生活,但畢竟周圍都是外人,孩子在說話和做事方麵都可能不會像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放縱,他們會注意觀察陌生家庭裏各成員的平常表情和生活習慣,注意觀察自己的言行給陌生家庭造成的影響,從而自覺而本能地嚴格要求自己的語言舉止,慢慢學會在陌生環境中生活交際的方法,並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獨立社交的能力。

▲讓孩子多多走進大自然

星期六的上午,二年級(一)班的同學搞了一次徒步活動。同學們背著小背包,穿著輕便的運動鞋,一路說說笑笑到了西郊公園。同學們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由三位老師帶領,開始了遊園活動。

園中風景真美!亭台樓閣在鏡子一樣的湖麵上映出倒影;假山上的瀑布騰起水霧,在陽光下出現七色彩虹;百花爭豔,樹影婆娑;幽靜的小路向著密林深處蜿蜒;地毯似的綠草地上白鴿在悠閑地漫步。同學們或遊戲或拍照,玩得很盡興。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向集合地點出發。穿過長廊,走過小橋,鑽進假山,越過密林,走了半天,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

“咿,這裏我們來過的。”一位同學說。

“對,怎麼又繞回來了?”

“我們是不是迷路了?”同學們七嘴八舌。

一位同學大聲說:“我們一定是迷路了。”

“怎麼辦?”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一齊把目光投向老師。

老師讓大家來想想辦法。

經過討論,同學們有四種選擇:1.打電話詢問公園管理處,2.報警,3.再試試看,4.大聲呼喊,看附近有沒有遊人或者其他小組的同學。

最後一致決定選擇第三種辦法,老師啟發同學們回憶走過的岔路口和建築物的特點,終於到達了集合地點。

在一些發達國家,經常性地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如四季遊、遠足、探險、登山等,早就被列為很多國家常規的教育內容。例如,新加坡的中小學每的3月都有一周假期,用以旅遊,進行一番體驗式學習。我國的學校目前還很少組成這樣的活動。家長們可以擔負重任,補上這一“第二課堂”。例如,就近出行,帶孩子到郊外去放風箏,或爬山,或者組織一些親子活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大有益處。

▲練膽:向美國家長學習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愛多半體現在表麵上,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長馬上過去扶起來,哄他不哭;而美國家長對孩子的愛則是體現在內心上,他們看到孩子摔倒了,絕不會去扶,而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美國家長認為,孩子膽小,將來會一事無成。所以,他們非常注重對孩子的“練膽教育”。他們又認為:孩子生下來,膽子都是小的,所以他們對孩子的“練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在美國,家長對孩子的“練膽教育”分家裏、家外兩方麵。在家中,孩子一歲即與父母分床,獨居一室。家長給孩子買些小熊等玩具,讓孩子抱著玩具入睡,同時,在孩子的床頭亮一盞小燈,給獨居的孩子以信心。孩子能上桌吃飯時,家長便讓孩子自己拿著刀叉進食,即便把食物弄得一塌糊塗,家長也絕不過去幫忙。家外的“練膽教育”主要是社交和旅遊。美國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會社交,讓孩子跟小朋友玩,使孩子在與陌生夥伴的玩耍中,鍛煉膽子。外出野遊時,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當“先鋒官”,讓他們在前麵為家人“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遇到危險地段,家長讓孩子自己判斷危險程度,然後讓他們想出化險為夷的辦法。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涉險、冒險精神不無益處。

美國家長的“練膽教育”,還有一點是國內家長絕對想不到的,那就是對孩子的技能培訓。美國家長認為“藝高人膽大”,孩子從小就學會了生存技能,長大了就不會怕這怕那。所以,家長們從小就教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比如做飯、修理電器、駕駛,等等。美國的一些孩子五六歲時就可以參加“野外夏令營”,獨自在野外生存一周;七八歲時,就已是家裏的“電器工程師”和“廚師”了。美國孩子六歲時就可以自己做飯,而且還邀請小夥伴來家中舉辦“周末PARTY”,孩子們親自下廚。這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