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離開父母,和小夥伴們過集體生活,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踩著泥濘的小道自己上山摘桃子……參加“快樂夏令營”的孩子們有了不少人生的“第一次”。他們白天玩得很開心,可當晚上洗澡、洗衣服,準備就寢時,一些孩子就想家了。二年級小女孩婷婷突然哭了起來,帶隊的老師忙去詢問。婷婷說:“我想家了,我要打電話給媽媽,讓媽媽馬上開車來接我回家。”老師問:“你以後長大了,考上大學了,不是也要一個人在外麵獨立生活呀?”婷婷答:“我考上了大學,讓媽媽在大學旁邊買一所房子,這樣媽媽照樣能照顧我。”最終,婷婷堅持用自己帶的手機跟媽媽打電話,哭鬧著向媽媽提出接她回家的要求。可媽媽這回並沒有被孩子的哭鬧所左右,“狠”著心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婷婷沒能達到目的,很快也就沒了脾氣,不久便沉沉地睡著了。第二天,高高興興地繼續投入夏令營的活動。
給你提提提醒兒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受家庭的嬌慣,身上的“毛病”也顯現出來了:自理能力、與他人相處能力不夠強,不會關心他人,怕吃苦,不愛勞動,還有的性格孤僻、個人占有欲特強。而夏令營的一般作用是讓孩子們過集體生活,增強孩子的社會意識,開拓眼界和增加閱曆,同時也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參加這樣的夏令營,應該說對孩子提高綜合素質有一定的幫助。
夏令營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是一個尋找快樂、發掘學習樂趣的突破口,不僅如此,借用一位教育學家的話來說,旅遊對於孩子的教育意義已經越來越被肯定了,其給孩子“學一點東西、感觸一點東西、體驗一點東西、啟發一點東西”的作用,或許就是不少家長在假期還為孩子選擇各種夏令營的原因所在。
參加夏令營,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夏令營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也是磨煉意誌的好方法。讓孩子按時作息,該起床是就起床,不能養成睡懶覺的惡習;該休息時要立即休息,不能因自己意猶未盡地聊天等影響他人休息。讓學生按要求參加活動,不能感興趣的就參與,不感興趣的就靠邊站;同時要求孩子自己做飯,洗衣服,攜帶自己的夏令營用品等。
參加夏令營,還能培養孩子交際的能力。假期中,沒有了同學同伴,孩子常常是獨自一人在家學習玩樂。時間一長,他們就顯得孤單寂寞,陷入個人世界,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從而影響日後的成長和發展,因為現代社會對人的素養要求之一是有著良好的人際交往,和諧地與人溝通交流,而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夏令營正好可以增加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麵的才能和才幹。
參加夏令營,能夠增強孩子的團隊意識。一次夏令營活動就代表一個團隊的活動,隻有大家齊心協力,才會讓夏令營的效果體現出來,當然在活動中會舉辦些有趣的活動比賽,有些必需是團隊參加,這樣可以考驗孩子的團隊意識,並培養其團隊的精神。
孩子其實都很喜歡夏令營,但有的家長卻舉棋不定,一是怕孩子淘氣,不守紀律,二是怕孩子萬一出危險。有的家長甚至提出跟團要求。還有的家長給孩子報名後,特地問了營地的地址,說要在營地附近找賓館,暗中關注孩子的表現。
參加夏令營,對孩子有諸多好處,家長沒有必要產生不必要的擔心。如果有條件,讓自己的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對孩子來說將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鍛煉機會。
為你支支招兒
▲半學半遊式出境夏令營很鍛煉孩子
一個組織者在出國夏令營活動中,給每個孩子買一個公交卡,每人身上裝一張卡片,上麵寫著他的詳細居住地址、電話等資料。然後就會放任孩子們自己出行,有些孩子因為早下公交車,不得已隻能自己問路再找到學校。這樣鍛煉了幾次,孩子們都像變了個人似的。其中一個孩子平時在家就是個小少爺,什麼都不幹,直到初中二年級了,連襪子都是媽媽洗。臨出國時,媽媽給他裝了一大包衣服,怕他出去不會洗,多帶了幾件。沒想到,在國外每人每天都要換衣服,洗衣服,他住的那家外國主人看到孩子幾天不用洗衣機,就好心問他:“孩子,你是不是不會用洗衣機啊,我們來幫你洗吧?”結果這個孩子不好意思地趕忙說:“會用。”從那天起,這個孩子跟著別人學會了洗衣服。三個星期回來後,連他爸媽都吃驚了,沒想到孩子居然會洗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