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夏天,中日兩國的孩子共同參加了一次野外訓練。地點在內蒙古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千克,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正在孩子們叫苦不迭時,他們的背包帶子鬆動了,便爭先恐後地將背包扔進馬車裏,揉揉勒得酸痛的雙肩,輕鬆得又說又笑起來。有個女孩背的是軍用迷彩包,帶子結實,使她沒有理由把包扔進馬車。她剛走幾裏路就病倒了,蜷縮一團瑟瑟發抖,一見醫生淚如滾珠。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
相比之下,有一位日本男孩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麼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麵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隻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前進了。
給你提提醒兒
所謂的野外生存課,主要分理論和實踐兩部分,老師先教授學生關於看地圖、畫地圖、攀岩、漂流、定向越野、溯溪、行軍、安營紮寨、起灶等各項技能,同時訓練學生的身體素質;在完全掌握後,先要在校內模擬操作,然後組織學生到野外進行綜合實踐。
然而,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無論做什麼都強調安全第一,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但倘若什麼都過了頭,隻能走向反麵。在中國的家庭裏,為了安全,連基本的教育都被禁錮起來了。比如,因為一個學生溺水而死,許多學校都下令禁止學生遊泳;因為孩子爬樹不小心,摔傷了骨頭,許多家長都禁止孩子爬樹。這表麵上看起來,孩子安全了,其實這裏蘊含了無窮的隱患。其結果是,孩子成了隻會做題的機器,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健康的體魄,缺乏野外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缺乏實際的生活能力,缺乏社會常識。假如遇到大水他們不會遊泳,叢林遇到野獸他們不會爬樹,遇到危險他們不會自救更不會救人,將會造成什麼結果,誰都能猜得著。
日本的教育家評論:“中國人,你們這一代不是我們的對手。”中國的教育家也不無憂慮地說:“日本式的教育,是在培養狼;而中國的家庭教育,是在培養性格溫善的羊。”如果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成為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羊”,一旦遇上了“狼”,除了束手待擒,還會有什麼結果呢?
為你支支招兒
▲鼓勵孩子參與野外拓展活動
一次,黃嘯替女兒黃秋報名參加了一項為期兩天的兒童野外拓展活動,想讓她體驗一下野外拓展,鍛煉實際生存和與別人相處合作的能力。在活動中,負重前行,10歲的黃秋摔了一跤,掉進田裏,把脖子擦傷了;走高空絕壁,她一度害怕到全身發抖,挪不開步子……兩天的野外生存拓展活動之後,黃秋和小夥伴們一起完成了每一項任務,興奮勁比以往任何一次和父母外出都要高出很多,因為這是她第一次獨立參加這樣的活動。
後來,黃嘯對女兒參加此次活動的總結是“不虛此行”,他們認為:孩子的想象力和應對困難的能力不可低估。在這樣的活動中,她能夠堅持完成所有內容,還從中得出一些關於人生的小感悟,這或許是很多成年人都想象不到的,讓孩子參加幾次這樣的活動還是非常有收獲的。
所以,如果學校或教育機構組織了類似的活動,做家長的要積極支持,不要怕孩子吃苦受罪。殊不知,正因為這種吃苦的鍛煉,孩子才會強壯體魄,增強意誌。
▲放手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一天,一位學者正在家中看報,突然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兩個小女孩,一個八九歲,一個五六歲。大女孩非常沉著地問他:“您家需要保姆嗎?我們是來求職的。”學者好奇地問:“你們會什麼呢?年紀這麼小……”大女孩拿出一張工作記錄單解釋說:“我已經9歲了,已有14個月的工作曆史,請看這是我的工作記錄單,我可以照顧你的孩子,幫助他完成作業,和他一起做遊戲……你若不信,可以先試用我一個月,不收工錢,隻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記錄單上簽個字,有助於我將來找工作。至於我妹妹,她可以用小推車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費的,也隻需要你在她的工作記錄單上簽個字。”
無論家長和學校都要勇於放手讓孩子實踐體驗。要知道,一次切身的體驗,勝過說教的百遍。沒有實踐體驗的生存能力教育,無異於沒有實驗室的物理化學學習,近乎於教師不在場的自習。
為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家長不妨經常為孩子創設帶有生存競爭的家庭條件,讓孩子自己學習接受挑戰。比如,和孩子一起組織各種家庭比賽:吃飯比賽、洗臉刷牙比賽、穿衣服比賽、晨跑比賽等等,並規定給勝利者一定的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培養孩子優勝劣汰的生存競爭意識,再或者,家長索性就直接為孩子創造走入社會參與競爭的條件,讓孩子在社會競爭中直接接受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