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舍得孩子出遠門(1 / 2)

不讓孩子出行,是許多家長采取的“保護性教育”方式之一。保護性教育看似保證了孩子的安全,卻埋下了不安全的“隱患”,因為孩子最終是要走出家庭,邁向社會,迎接人生風雨的洗禮。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隻有走出家庭,讓孩子在社會中經受鍛煉,才能逐步培養這種能力。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放手讓孩子走出家庭,當然,這需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對科學研究方麵的天賦,同時對文學也具有濃厚的興趣,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將來他究竟走哪條路呢?父親的初衷是想讓兒子走科學研究的道路。他意識到:要孩子有獻身科學的堅定誌向,必須使他真切體驗科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和意義,必須讓他走出去,去接觸世界先進科學,了解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從而自願做出選擇。於是,一個計劃在父親頭腦中形成了。

一天,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已學會了外語,身體也結實多了,到國外去走一趟吧。一個人多見些世麵,會有不少好處的!”諾貝爾一聽十分興奮,他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看到外麵那精彩的世界,本來這個願望已在心裏產生,隻是擔心父親不答應才沒有提出來。現在父親主動提出來了,他怎麼能不答應呢?他問父親:“我出去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微笑著說:“你主要是學習各國的科學技術。”

就這樣,還沒有成年的諾貝爾第一次隻身離家,飄洋過海,開始接觸發達國家的科技技術。

給你提提醒兒

一位年輕的著名學者,回憶自己成長道路時說:我家在海邊,小時生活困難,9 歲才上小學。5歲時就打豬草,幫家裏養雞養豬。還經常淩晨4點起床去“趕小海”,撿海貨拿到自由市場上去賣。正是小時候的艱苦生活,磨煉了意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進學校後,他珍惜時間,加倍努力,成績一直很好,直到大學畢業出國留學,獲博士學位。

孟子說:要讓一個人挑起重擔,必須讓他的身體和意誌受到磨煉,讓他的筋骨受到勞累,讓他的腸胃挨些饑餓,讓他的身體感到空虛困乏,讓他做事不能輕易達到目的,這是為了激勵他的上進心,磨煉他的忍耐力,增強他的各種本領。

磨煉必須麵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要努力去戰勝它們,既需付出體力,又需付出心力。在這個過程中,會體會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奮鬥、不吃苦是不會成功、不會前進的。做人不能總是輕鬆愉快、一帆風順。正如古詩所寫:“梅花香自苦寒來。”

磨煉必須麵對實際,深入實踐,解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問題,既需要知識,又需要能力。在實踐中,許多不知道的東西知道了,許多不會做的事情會做了。知識增長了,本領也提高了。

許多家長心裏其實知道磨煉對孩子是需要的,卻很少給孩子磨煉的機會。主要原因是心疼孩子。愛還愛不過來呢,怎舍得讓孩子吃苦。這就是所謂的“情感衝淡了理智”。此外,家長常常有所擔心,孩子離自己遠些去磨煉,怕生病,怕出危險。

當然,讓孩子出門,安全問題最重要,家長應該控製孩子出門的時間,並且還要限製出門的範圍,不要讓孩子走得太遠。長如果采取這樣的措施,孩子出門安全問題基本上就可以解決。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自己去上學

阿芬6歲上學,媽媽隻在報名當天,帶著她去了趟學校。臨出家門,媽媽告訴她:“好好記著路,以後上學、放學就要自己走了。”女兒很驚訝地看著媽媽:“啊?全靠我自己呀!”媽媽說:“對。學校離咱家不到兩站地,你出門就沿著人行道走,放學時跟著少先隊路隊過馬路。這點小事情,媽媽相信,你一定行!”就這樣,阿芬小學6年,媽媽隻接送過這麼一次。

後來,14歲的阿芬帶著爸爸媽媽的牽掛獨自離家去了芬蘭。一周後,第一封電郵告訴媽媽:初到,有點不適應,但有信心。一個月後,則稱:一切好轉,學習甚忙。半年後,阿芬發來的電子郵件鋪滿鮮花:祝賀我吧,成績全優。放假時,阿芬沒回來,去打工,要自己掙一半學費。媽媽告訴她:不必太苦自己,家中可以盡力提供經濟支持。阿芬卻答複:“從一個低收入國家拿錢到高消費國家學習,你們壓力會很大,我自己努力,爭取前兩年自己掙一半的生活費;從第三年開始,自己養活自己。”那一刻,父母真的為女兒感到欣慰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