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他們並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脆弱。待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後,隻要教一些防範知識,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獨立去上學。平時,離校近的讓孩子盡量步行,稍遠的可采取自行搭乘公交等措施。撒手讓孩子自己去上學,就是還給孩子一個健康自由的成長空間。
▲放手讓孩子出遠門
阿基米德小時候的一天,父親領著他去海邊散步。海的對岸就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埃及。父親指著那裏問兒子:“阿基米德,你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嗎?”兒子回答:“當然知道啊,那不是埃及嗎?”父親望著遠方,點點頭,慢慢地說道:“是啊,那是埃及。那兒有一個港口城市叫亞曆山大,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居住在那兒。而且,那兒還有藏書非常豐富的圖書館。兒子,你想去那裏學習嗎?”阿基米德興奮地說:“我願意去!”父親聽了非常高興,但是,他考慮到兒子還小,去那裏求學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下定很大的決心。於是,他有意識地試探一下兒子:“可是,去那裏要坐船漂過這片波濤翻滾的大海,你難道不怕嗎?還有,你是要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爸爸媽媽不能陪著你,一切靠你自己照顧自己,你還願意嗎?”阿基米德低頭沉思了一會,然後抬起頭來,堅定地說:“我不怕!可我有點舍不得爸爸媽媽,不過,等我學到了那麼多的知識,再回來看望你們!”這一刻,父親忽然發現,兒子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他被兒子的果敢和堅定深深打動了,這才是自己希望的啊!
回到家裏,父親立即著手為兒子整理行裝,和其他用品,毅然將他送到亞曆山大城去學習。在那裏,阿基米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一步一步地成功了。
著名作家朱自清說過:“要讓孩子在正路上闖,不能老讓他們像小雞似的在老母雞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輩子沒出息的。”有條件的家庭,當孩子達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要大膽地把孩子送出去,或求學,或授受培訓,或參加各種戶外活動,以此增強孩子的體質,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長幹,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讓孩子自己去闖蕩人生
19世紀,在丹麥,一個出身於鞋匠家庭的窮孩子,在父親去世不久,家人便為他的前途著急,並作了安排。奶奶主張他去當文書,媽媽主張他去學裁縫或木匠,繼父讓他自己去選擇,孩子則堅決表示要去演戲,當一名演員。疼愛孩子的奶奶和媽媽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人生。這位14歲的少年獨自到了哥本哈根,去拜訪一位著名的舞蹈演員表示想學跳舞,卻被婉言謝絕;又去拜訪劇團經理,表示想當一名演員,經理嫌他太瘦,嘲笑了他。為了生計他去給木匠當徒弟,結果木匠嫌他幹不了重活兒把他辭退。一心獻身藝術的他又去拜訪音樂學院的教授,表示要學唱歌,這次被收留下來。本想一展歌喉的他不久由於患重感冒壞了嗓子,又不得不走出音樂學院的大門。後來,皇家歌劇院發現他有寫作才能便送他去一所中學讀書和練習寫作,結果又因為校長的指責和嘲諷,迫使他不得不離開學校。但他不屈服於命運,廉價租了一間破舊房子的閣樓,住了下來,刻苦地複習功課,終於考進了哥本哈根大學。
這就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從他的作品中,認識了世界上的美與醜、善與惡。
父母愛孩子,就應當讓他自己去闖蕩人生。安徒生的成功固然來自他的天賦,來自他的執著,但也不能不說來自他的奶奶、媽媽和繼父那個讓他闖蕩人生的最終決定。因為正是這個決定,使他更多地看到了黑暗社會中的各種人物和下層人民的疾苦,磨煉了他的才智和毅力。父母不僅要支持有闖蕩意願的孩子,也要鼓勵沒有闖蕩意願的孩子,告訴我們,待在父母的保護之下,永遠成就不了才幹,隻有在社會中去闖蕩,才能成為適應社會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