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菊是一個四年級的女生,習慣於睡懶覺。每天早晨,媽媽幾次催她起床,她總是不情願地說:“再待會兒。”如果真遲到了,她會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來,害得她受老師批評。父親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告訴女兒:“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早晨開始,該幾點起床你上好鬧鍾。如果鬧鍾響了你還懶被窩,你就懶吧,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自己負!”父親心中有數:孩子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那裏還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豈敢總遲到?
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鍾一響,女兒騰地跳下床來。從那時起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女兒早晨起床上學再不用催了。有時候,父母還在睡覺,女兒早已經騎車上學去了。
給你提提醒兒
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是含在口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隻要喊一聲“媽媽”或“爸爸”就萬事大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競爭激烈、壓力重重,孩子一旦離開父母親人建造的水晶宮,走向社會,就會像離開水的魚一樣難以生存,難以適應社會需要。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沒有主見,能力不足,甘願處於從屬地位。缺少獨立生活的勇氣與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幫助,性格優柔寡斷,難做決定。在學校,他們表現為聽老師話,對老師的要求奉為聖旨,如果老師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裏,處處讓父母包辦,處處讓父母代勞,動手、動腦能力極差。
從心理學角度講,嬰幼兒期對媽媽的依附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然而,當他們學會了說話、走路,能夠比較獨立地探索外界時,兒童就會藐視外部的控製,而喜歡顯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要獲得自主性。如果稍大一些的孩子仍然依賴父母,離不開父母和家庭,長大後大多性格懦弱、乖僻,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低下,很難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像竹筍脫掉了層層外衣成為竹子一樣,需要一點點地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父母要知道如何在恰當的時候幫助孩子脫去父母保護層。如果孩子3歲開始不能順利地從依賴期過渡到獨立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依賴性人格。
為你支支招兒
▲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
有個家長幹預過多,多到為孩子搽屁股的事情,也要一直管到四年級的程度。最後親戚朋友提出批評了,家長才去找孩子談“自理”。結果沒有想到孩子竟堅決不同意,家長生氣地質問道:“你自己的屁股為什麼自己不擦?”孩子居然理直氣壯地答道:“因為太臭。”最後,是孩子自己在水裏沾了沾。
看來包辦過多會出現這樣的讓人哭笑不得的嚴重後果,是家長當初萬萬沒有想到的。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與家長的這種過度包辦或“關注”有極大關係。家長習慣於對孩子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已能自己吃飯,害怕他打翻碗,弄髒衣服,去把飯勺搶過來去喂他。對已經很大的孩子還要幫他穿衣服,去給他洗臉、洗腳。這樣的結果,孩子會有嚴重的依賴性,表現為非常懶惰,不願動手做事,思維不活躍、腦子笨,遇事沒主見,沒有進取精神。所以,家長一定克服以上表現,凡是孩子自己的事,都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懶”父母才能培養勤快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