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問題交給孩子
“媽,學校今天郊遊,我穿什麼衣服?”“爸,這個字什麼意思?”經常聽到孩子們這樣問,好像他們沒有頭腦,孩子們過分依賴家長的確已成為很實際的話題。教育專家提出,要改掉孩子這一毛病,可以試試把問題交還給孩子。
比如,讓孩子自己根據天氣選穿衣服,促使孩子時刻關心季節氣候變化,增長了自然知識,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讓他翻字典,久而久之他會明白字典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一經翻字典找答案的孩子,他的自學能力,還用懷疑嗎?
除了把孩子自身的問題交給孩子,還可以有意識地把一些家庭問題也交給孩子,與孩子一道討論解決的辦法。如果孩子的意見被采納,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的自信心也許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強。給大一點的孩子買衣服,可由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確定選購什麼款式,再和小孩一起討論服裝的價格。孩子的審美情趣,經濟意識就是在不斷地對比和選擇中培養起來的。
但把問題交給孩子,並不是說家長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這需要家長傾注更多的心血,花費更多的精力。在把問題交給孩子的同時,還需要家長積極誘導,將自己的人生體驗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使孩子從問題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思考者。孩子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就增強了。
▲對孩子的要求和孩子的能力相符合
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同時要按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如果對孩子要求過高、難度過大,會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甚或自卑心理;要求過底又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事實上,在幼兒期間,伴隨著孩子生理的發展,他們肢體活動的能力增強,相應地自主性也開始發展,獨立性逐漸增強,這時是父母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適當時期。父母要堅持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讓他們自己完成。當孩子看到自己完成了許多事情,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改變孩子已形成的依賴心理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給予糾正和改過。首先了解孩子依賴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比如,許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問題讓父母費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是孩子總是賴在床上不起,一旦遲到了,反而會責怪父母沒有及時把他們從床上拉起來。麵對這樣的情況,一位父親就對兒子說:“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覺前上好鬧鍾,早晨自己起床,沒有人再叫你了,遲到了隻能由你自己負責。”當然這位父親對兒子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兒子能行。第二天,鬧鍾一響,兒子果然立即跳下了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位父親運用了一個小技巧,就能很輕鬆地改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他的做法也是值得其他父母借鑒的。
一位業績輝煌的公司老板曾說過:他準備讓自己即將畢業的兒子先到別的企業裏工作,讓他在那裏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兒子一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兒子會總是依賴他,指望他的幫助。這位老板的做法應該受到讚賞,相信他的兒子將來會有所成就,最起碼不會比早早就藏到父親的庇護傘下的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