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媽媽,乘假日帶孩子出外遊玩。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爭著去放風箏,女孩用力一扯,風箏破了,男孩很生氣,一巴掌就掃過去,女孩立刻哭了。這時,男孩的媽媽臉色一變,就像觸電一樣從座位上彈起來,女孩的媽媽連忙把她拉住。
男孩的媽媽急得脫口而出:“你真殘忍!”
女孩的媽媽卻笑著說:“你才殘忍!”
男孩的媽媽說:“你眼看著孩子被打,哭了,身為母親,不去嗬護,還阻止我去幹預,這不是很殘忍嗎?”
女孩的媽媽卻說:“孩子爭吵算什麼?被打一下,也沒受傷,為什麼不讓他們去自己解決呢?”
這時,兩位媽媽再望向孩子,隻見他們一同跑過來,說:“媽媽,風箏破了,你能把它做好嗎?”
給你提提醒兒
在這個故事裏,女孩的媽媽對“愛孩子”的理解是:提供機會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以後能獨立生活,所以要提供她麵對困難、親自解決難題的空間。相反,對孩子太多幹預,替他安排一切,幫他解決一切難題,這樣一來,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將來怎能做事?怎能生活呢?所以對於孩子,過度表達慈愛並非真愛,而是“殘忍”。
然而,在生活中,像女孩媽媽一樣的家長實在太少了。某中學組織夏令營活動,一位學生的父親怕孩子受不了,竟然請了假,騎著車遠遠地跟在學校隊伍的後麵。到了晚上,老師查鋪時發現床底下有個人,叫出來一看,原來是那個學生的父親。這位父親說,孩子第一次出遠門,不放心,怕他晚上睡覺從床上掉下來。這個舉動令老師哭笑不得。
明智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不會事事關心,雖然這樣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殘酷,但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是隨時隨地存在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對孩子來說,不應該總是逃避各種危險,而應該學會去麵對、去忍受,因為長大之後的生活環境需要忍受的東西更多,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為了他日後更好地工作、生活。
為你支支招兒
▲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做事
一天,媽媽的朋友梅阿姨來家做客。吃完飯,6歲的天宇像往常一樣,站起身收拾碗筷。梅阿姨見狀,立刻要起身幫忙,媽媽卻攔住她,說:“沒事,收拾碗筷對我們家天宇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他可以做得很好。”天宇聽後,抿住嘴使勁幹著,把碗筷都端到廚房後,還拿來抹布擦起了桌子。
梅阿姨見狀,連連責怪天宇媽媽:“你膽子也太大了吧?不怕他把碗打碎了?到時劃了手可不得了!”媽媽卻笑了,告訴梅阿姨,開始天宇主動要求這樣幹時,自己也會擔心他把碗摔碎。不過,一次晚飯後,媽媽就問天宇:“兒子,你們老師告訴媽媽,說你在幼兒園是個特別能幹的孩子,更是老師的好幫手,你能給媽媽做一次好幫手嗎?”天宇一聽,來勁了,一路小跑著把他自己的塑料小碗和勺子送到了廚房,然後回來又端起了媽媽的瓷碗,見他行動有些魯莽,媽媽真擔心他會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於是連連囑咐他小心,注意別把碗弄碎了。聽到媽媽的話後,天宇果然放慢了速度,並用雙手緊緊地捧著碗,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向了廚房,看著瓷碗安然無恙地到達廚房,媽媽這才舒了一口氣,但那一刻卻讓媽媽相信,大膽放手,可以看到孩子更棒的一麵。
媽媽的一番話,讓梅阿姨深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