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幼兒第一次離開家長投入一個陌生環境,會害怕父母是不是不要他了,會有被拋棄的想法,故而傷心哭鬧。家長應多加耐心勸說和溝通,給足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同時,與幼兒園多接觸、熟悉環境和老師,加深孩子的好感。
▲提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羅女士的孩子在家一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事都替他料理好的。她擔心,孩子到了幼兒園該怎麼辦?老師不可能隨時跟著他!還有,在家裏,自己一般都是給孩子用坐盆解決大小便問題,而幼兒園卻是統一的坐便器,這可怎麼適應?
一旦進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洗手、吃飯、穿衣、飲食、睡覺、如廁等,這些行為都需要學會自理。獨立能力差,在心理上會造成挫敗感和不安,在生活上會造成諸多不便。入園前,家長應教會孩子自行解決小解和大便問題,並學會提出“我要小便”或是“我要大便”的要求,還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以防止在適應過程中出現憋尿、憋便的情況而不能適應。入園前,最好提早培養孩子端碗、夾筷、係扣、洗手等行為自主能力,可通過做遊戲的方式吸引他。洗手和吃飯則均可配些歡快的兒歌,邊唱邊學會。另外,根據季節變幻,家長應多備幾套衣服,防止著涼。
▲讓孩子逐漸脫離家長進入新角色
吳女士的孩子今年5歲了,性格內向,不喜歡和別的小孩玩,對不熟悉的人也總是避而遠之。哪怕碰到熟人,也總是躲在大人身後,不敢親近。
從家到學校是一個挑戰性的轉折過程。在這個體驗過程中,孩子會有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包圍,麵對陌生人和事會緊張、不安。在一些幼兒園,初入園的孩子會有“親子班”或“半日親子”活動,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進入遊戲和活動中,使他逐漸脫離家長進入新角色。家長在幫助孩子適應過程中,不要過分嬌慣孩子,遇到問題要客觀麵對。多走出家庭,給孩子一個“放生”的環境,多讓孩子接觸更多夥伴,建立更多的良性情感的體驗,這樣會更易融入新環境。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校後的心理調適
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家長的考驗。家長此時要調適好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打擊孩子上學的熱情和自信心。
有的孩子對陌生環境會有畏懼心理,家長可以在開學前帶孩子先到校園裏四處轉轉,讓孩子對上學產生美好的期待。對調皮的孩子,家長在入學前常常嚇唬道:“你在家不聽話,我們管不了你了,到了學校讓老師好好管你。”這麼說會讓孩子產生對學校和老師抗拒。
有的孩子沒有養成完成作業的習慣,甚至坐不住。可以在下午四五點時陪孩子畫畫、看書。有的孩子是擇校上小學的,學校裏沒有熟悉的同伴,可能會覺得很孤單。剛開學那幾天,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主動結交新朋友,幫助他慢慢記住同班同學。